2018年01月31日
本報2018年1月3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佛教團體靈鷲山選址在東北角海岸天然林,要建設「宗教文化園區」,為了供信眾禪修卻恐怕因砍樹整地,衝擊藍腹鷳、穿山甲、食蟹獴等生物的棲地,而引發爭議。31日第三次闖關環評大會時遭翻案為「不應開發」。內部討論以不記名投票得到了壓倒性的結果。
過去在初審時,此案就遭小組成員指出「開發面積不大、但生態恢復困難」,但2016年12月在承諾不放生不殺生的狀況下,取得小組建議通過。
初審完成後,此案卻進出環評大會三次,在308次大會時,因為遭發現可能其實是分期分區開發計畫的第一期,需要內政部與東北角風管處再做確認,而暫未通過。
在2017年10月的319次大會時,又因為大會要求補充保育類動物主要繁殖季節調查資料、檢討緊急事故的聯外道路及救援疏散路線規劃,而沒有確認通過。
在今次三度闖關時,會議前新上任的環委吳義林又提出質疑,指出靈鷲山的廢污水零排放是基於要每日26立方公尺澆灌於1.28公頃的綠地,他質疑這麼做的可行性,以及雨天時如何處理。而靈鷲山在大會上所回覆的計畫,卻顯然呈現廢水零排放的承諾其實做不到。
此外,過去沒有參與此案的幾位新任委員也紛紛提出質疑,例如建築專長的王价巨仍認為此案的防救災條件有侷限,不管是遇上火災、森林大火、或是地震都救災困難,不願背書此案,生態專長的劉小如也強調此案位在少見的東北角海岸天然林,生物多樣性高,有藍腹鷳、穿山甲、食蟹獴等生物棲息,亦有黑鳶、大冠鷲、黃嘴角鴞、領角鴞、台灣藍鵲等保育鳥類出沒。
內部討論中,經過不記名投票,認為此案不應開發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遠高過再次補正。
不應開發的理由為:該基地只有一條聯外道路,顯然疏散避難難因應與救災量能不足;再者當地林相完整、生態豐富,含有保育類動物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等,本案將對這些生物的棲地造成不可回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