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 × 公民發電廠 邁向新里程
2017年12月底,位於苗栗的「天空一號」屋頂太陽能完成併網,預計一年可提供電力一萬度。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合作社型態投資,集結公民力量所開發的電廠。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今(2日)召開記者會分享這個消息。
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天空二號」、「天空三號」已在同步進行,也與其他組織洽談合作,帶入更多公民參與力量。此外,台灣第二個綠能合作社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也在籌組中,請大家拭目以待。
「天空一號」合作社發電第一例
「天空一號」位在苗栗的透天厝民宅,設置面積18.5坪,裝置容量:10.03kW。2017年1月開始評估規劃,12月底完成裝錶併聯。預計全年可發電1萬度,以躉購[註]費率將綠電售給台電,每年可收電費近八萬元。以這筆收入分期攤還建置成本64萬,以及往後20年的管銷、維護、等各項支出,初估10至12年回本。
「天空一號」第一個月發電量726度,以一般家庭每月平均用330度來看,約可提供兩戶家庭使用。是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第一個完成併聯的案場。
黃淑德表示,高雄的「天空二號」與新北的「天空三號」已在進行中,均為民宅。另外,合作社已經與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與社福單位、教會體系等洽談,將透過不同組織間的互動,帶動更多公民力量,「不會只是單打獨鬥」。
一年多的準備 迎接20年長期營運的挑戰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於2016年10月成立,資金來自民眾。合作社重視資訊公開、共同決策,第一個的電廠設置就花了一年多,黃淑德說,這段時間不僅合作社本身需要建立可長可久的經營運作,也在學習各種建置太陽光電的法規、制度與溝通。
黃淑德表示,各個案場的狀況不同,找到理念相合的屋主也很重要,等累績更多案例後,就可以建立起案場營運模式。建置五、六年後系統可能要面對衰退、鋼骨架構也有抗風、抗蝕、抗震等問題,綠電合作社的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維持良好營運20年。
能源轉型路向前進:大家一起走
除了綠電合作社成員與法人社員、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經濟部能源局均應邀出席記者會。
「Go fast, go alone – Go far, go together(想走快,一個人走;想走得長遠,大家一起走)」綠電合作社的法人社員綠色和平基金會的東亞分部區域專案總監葛薇(Carmen Gravatt)以此說明公民電廠的意義。她表示,能源轉型的重點不僅是裝置容量的多寡。有了參與,民眾才會有更深的感受與真正的改變。
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說,過去能源轉型大都以政府部門或大企業為主。今天看到公民力量崛起,民眾不只是電力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開啟了新的一章。
林子倫補充,行政院很重視公民電廠的發展,已將這議題納入能源轉型白皮書的討論,可望在半年內提出具體推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