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廢水全回收、2020後不用農水 中科四期二階環評初審過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諾廢水全回收、2020後不用農水 中科四期二階環評初審過關

2018年02月07日
本報2018年2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爭議超過10年的中科四期案,7日上午於環保署通過二階環評初審。除了之前承諾轉型低用水、低排放產業,今次中科拋出每天2萬立方米的廢水放流量全數再生利用、不抽用地下水、2019年底後不再調用農水等承諾,獲環評小組認可。

中科表示,這些排放水將處理至符合再生利用水質標準,做為園區內製程、冷卻水、澆灌、清洗等不接觸人體的利用。並會設置專管,提供區外其他需水廠商使用。

小組則要求此案進入大會討論前,必須補充進駐廠商低用水篩選機制、專管的規劃管控機制,與空污減排、廢棄物處理等措施。

中科四期

中科以廢水全再生利用、不抽用地下水、2019年底後不再調用農水等承諾而過關。取自簡報資料。

「中科四期」,選址在彰化縣二林鎮台糖蔗田農場。鄰台76線、國道1號與西濱快速道路。在2009年送件並有條件通過環評,但因為空污、搶水等引發當地居民不滿,並提起行政爭訟,在2010年時經法院勸說下和解,並協議在二階環評結論完成前,中科允諾不發包施工也不核准新廠。

當時極力反對徵收的農村相思寮,則是聚落與耕地都獲得保留,形成科學園區內有農村的特殊狀況。

在抗爭與訴訟多年後,中科四期的進駐產業從光電業轉向精密產業。中科局局長陳銘煌強調中科四期「有中科的所有優點」,包括立委洪宗熠等地方民代表態,既然已改為低耗水低耗電的精密機械產業了,他們期待中科四期將帶來的2.5萬個就業,希望此案能盡快通過。

承諾2萬CMD廢水全回收 不直接排放

從原先2009年環說書表態要引進光電業面板產業,因此放流量高達12萬CMD(立方米/日),2013年環說書提出轉型,改收低用水、低排放產業,放流量減為2萬CMD。中科四期2017年進入二階環評後,進一步提出這2萬CMD的廢水將全回收,不會直接排放河川。

除了廢水不直接排放,中科也提出既有的11座台糖深水井將繼續封閉,減緩地層下陷、也設計100年暴雨頻率的滯洪池,以減輕下游排水負荷。

不過,中科仍列出替代方案,將廢水排放入濁水溪與舊濁水溪,雖然中科強調已經承諾不會排放入河,且依法若要改採方案,也還需要進行環評審查來變更,幾乎是不可能改排入兩溪。但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要求,直接刪除這兩個替代方案以免後患,施月英重申,民間唯一能接受的就只有全回收這個方案。

李公哲等環委質疑,中科四期採用這個水再生利用方案,營運成本平均一度61元,如此一來是否還有業者會想進駐,要求說明可行性、可操作性。中科表示,這2萬噸水將如何回收,工研院已有規劃,小組則要求補充相關資料。

中科採水再生利用方案,營運成本平均一度61元。

2020年起 全用自來水不再調用農水

施月英進一步要求,處理過後的水質應符合「灌溉用水」等級。雖然中科認為,這些水沒有要直接排出,而是要再利用,因此符合「再生利用水質」即可,但施月英認為,中科四期周邊都是優良特定農地,且產業已經轉型為低污染,廢水都是生活污水,更理由作不到。

施月英進一步指出,相較之下中國對重點事業的放流水管制項目,是台灣的數十倍嚴格,且有自動連續監測,顯得台灣目前的管制標準仍較寬鬆。

中科表示,直到2019年底,園區供水的1.7萬CMD中,將是4800CMD是自來水供應,若不足將調度集集攔河堰,到了2020年以後,2萬CMD的用水,將全部由自來水公司供應。雖然中科強調,依照開發進度來分析,調用的可能應是相當低;但也有環評委員質疑,彰化地區的自來水大多最終還是來自地下水,因此要求中科局與水利署、自來水公司確認,2020年後的供水調度計畫。從報告來看,可能調度的應是以湖山水庫、鳥嘴潭為主。

此外,在廢棄物的管理上,中科提出廠商進駐時需先提出污染總量物估表,若有國內無法處理的有害廢棄物即遭排除入園,也將鼓勵廠商進行減量級再利用。園區廢棄物的產生與處理量,中科局預估,一般事業廢棄物每日產生1,554噸,回收再利用393噸;有害事業廢棄物每日產生327噸,回收再利用176噸。而最終廢棄物的處理,則除了在彰化縣處理,也可能送往鄰近的台中、南投、雲林,也遭環委關注。

施月英指出,目前園區、工業區的開發,陸續走向耗水、耗能較少的精密機械,不只中科四期,鄰近還有二林精機,就連再遠一點嘉義大埔美也是要轉做精密機械,恐怕工業區到時又供過於求。因此他建議兩案應該聯席審查,或是通盤考量,例如中科四期進駐到某比例再啟動二林精機等,不要同時審查,以免重導彰濱工業區開發多年卻至今進駐率未過半的錯誤。


※台灣百萬綠行動,請來登錄實踐你的綠生活:https://goo.gl/ggZch7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