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讓蝶道 認識紫斑蝶生態廊道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國道讓蝶道 認識紫斑蝶生態廊道

2007年06月27日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美麗的紫斑蝶;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您也許看過烏雲飄過空中的畫面,但是,紫斑蝶組成像烏雲一般的奇蹟景象,可就不多見了。而這樣的奇蹟,在台灣紫斑遷徙路徑上的居民,每年都有機會見到。

紫斑蝶的遷徙路徑,與國道3號林內段的東西向恰成垂直,龐大的蝶群穿越國道時,常受亂流致死。2007年,政府、學者與民間保育團體合力推出「紫斑蝶輸運計畫」,這是一種「生態廊道」的概念,希望規劃出一條紫斑蝶的安全之路,讓它們安全地抵達目的地。

生物廊道概念是一種人工的通道,在遭切割而分散零碎的棲地之間(棲地破碎化),連接兩地的動物棲地,有點像是扮演生物遷徙過程中的「橋」,希望減少棲地隔離,增加物種基因交流。

棲地破碎化常是因為築路工程所致,歐洲科技研究合作委員會的COST-341計畫提到,減少棲地破碎化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棲地連結(habitat connectivity),「生態廊道」就是作法之一。全球各地生態廊道有諸多案例可循,例如總長4萬公里的「美洲生態走廊」,與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際75號公路興建的「野生動物跨越道」(wildlife crossing),都算是很知名的例子。國內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採地下穿越道路涵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以粗棉繩架設天橋;而在墾丁的屏鵝公路上,也有50條「陸蟹專用道」。

引導紫斑蝶過馬路

今年3月24日,高公局表示,為引導紫斑蝶安全過馬路,採取3種措施:

(1)每分鐘飛越數量超過2000隻,先封閉國道3號林內段北上外側車道;預計遷徙尖峰將在4月3至5日,車道管制時段在上午9至12時。

(2)國道3號林內高架路段下方裝紫外線燈管,吸引紫斑蝶改走橋下。

(3)在路堤邊架設防護網,讓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時,因防護網阻礙而提高飛行高度,避開車流。

高公局協助紫斑蝶過馬路的美意值得讚許,不過,仔細思考,在此美意之外,是否有更好的作法。長期研究紫斑蝶的台灣蝴蝶保育協會研究員詹家龍,就此3個方案提出他的建議:

詹家龍表示,蝶流量應在500~1000隻(單位樣區/每分鐘)時,就封閉外側車道。而防護網架設過高,會增加紫斑蝶體力的消耗,造成紫斑蝶傷亡。此外,紫外線生態蝶道計畫的測試結果發現,紫斑蝶不受紫光燈吸引仍堅持走橋上的現象,顯示這個部分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資料。

義守大學「國道3號林內段交通與公路設施對紫斑蝶遷徙之影響」的評估報告中,也提到「減輕對紫斑蝶影響的方法」,其他可採用的方式包括:

(1)採用植栽提高紫斑蝶飛行高度

(2)採用公路隔音牆或附加牌面之警示桿

(3)穿越段採用覆蓋構造

另外,發展「動物穿越道路涵洞」計畫的陽管處保育科研究員黃光瀛博士,則認為蝴蝶的遷移蝶道路線固定,國公局可就這些路段架設「隔蝶板」,讓蝴蝶高空通過;或者設置一個弧形的透明隧道,以區隔蝴蝶與汽車和汽車所引起、形成的氣流對流。而義守大學生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瑞富曾建議,「預先在車道南側農地大量植栽,緩慢地提升紫斑蝶的飛行高度,蝴蝶就能安然度過車輛的傷害。」

生態廊道基礎:長期環境監測

專家的建議,莫不希望讓台灣珍貴的紫斑蝶遷徙受到確實的保護。不過,生態廊道的設計基礎,尚需仰賴長期的環境監測資料,目前台灣工程還是普遍存在「生態調查資源少、作業時間短」的情形,對於以建構生態廊道保育野生動物棲地的方式,恐怕成果仍有限。198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便指出:「如果沒有進行長期的生態研究,我們很難精確地預測人類行為對許多生態系的影響,至少難以做到對決策者提供有用的預測……。」

從台灣此次「國道讓蝶道」引發國際媒體及社會持續高度關注,封閉國道的美意,引起的「紫蝶」效應,為台灣的生態工程樹立了重要里程碑。雖然,高公局的作法在2007年沒有達到明顯實質的效益,不過,從帶動社會的紫蝶熱潮看來,「國道讓蝶道」確實已為紫斑蝶的保育開出一條有創意的先鋒之路,也為國內生態關懷觀教育鋪下路基。詹家龍指出:「紫蝶幽谷的生態研究,我們台灣人最有條件去做,國外的人並沒有辦法去做這麼長期的觀察。」紫斑蝶之路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