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駭客?沒錯,這些外來的物種往往來者不善!它們藉由人為刻意或非刻意的引入,前者包含引入後為養殖、觀賞或食用等目的,後者則可能是隨著船舶運輸之壓艙水、船底附著之生物,或隨運河開通後所引入。這些水域外來種將與當地物種產生競爭、捕食或帶來疾病,因此會對當地物種組成、棲息地及生態系造成深遠且恐無法恢復的影響,也成為水域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尚包含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及環境變遷等)。
面對此項危機,我們除了應審慎評估與管制外來物種的引入之外,亦需對民間宗教放生及野放寵物現象等有所限制,同時政府也應當積極進行相關調查、監測及教育宣導,才能有效遏止外來駭客對全台水域的侵襲!以下列舉幾種已經廣泛分布於台灣或具有危害潛力的水域外來種,提供相關簡介供讀者參考,亦邀請大家一起為防制水域外來種而努力!
似殼菜蛤
似殼菜蛤(Mytilopis sallei) 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生物,原分布於大西洋西印度群島,藉經過巴拿馬運河到太平洋或跨越大西洋向東蔓延,目前台灣西南部海岸皆有發現。本種的入侵途徑可能是附著船舶底部,或是藉由壓艙水帶入浮游期的幼生來散布。其影響包括阻塞管道、造成港灣或水道工程的損害及危害當地的養殖物種。
文蛤
目前淡水河口所產的文蛤(Meretrix lusoria )並非台灣原生種,為早期日治時代所投放的日本文蛤,隨後散播至台灣各地,也是目前台灣的文蛤養殖種類。引進後已經造成淡水河口原生的花蜆(Corbicula formosana)的滅絕。
綠殼菜蛤
綠殼菜蛤(Perna viridis)俗名孔雀蛤,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生物。原產於菲律賓以南的熱帶海域,目前已經普遍於臺灣西部甚至東部沿海發現,常與牡蠣混生,為本省的漁產品之一。殼菜蛤科可分泌足絲,極易附著於漂浮物如船舶、浮流木等,因此入侵途徑亦可能是附著船舶底部,或是藉由壓艙水帶入浮游期的幼生來散布。目前,在許多港岸的消波塊及沿海蚵棚上已大量出現,恐影響港灣工程設施及牡蠣生長。
眼斑擬石首魚
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俗稱紅鼓魚,屬於石首魚科,原產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由麻州到佛州及墨西哥灣,於1987年首先由水試所進口魚卵,並成功於1991年自然產卵,隨後開始在台灣推廣其養殖;但在1998年起,即有釣客在台灣西南海岸至彰濱一帶釣獲紅鼓魚,表示該種可能已成功存活於自然水域。推測入侵方式為養殖場逃逸及宗教放生活動。由於成長快速、肉食兼雜食,抗病力強,存活率高等特性,迅速成為台灣及中國的主要海水養殖魚類,但對當地生態影響仍然所知有限。
福壽螺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為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生物,原產地在南美洲,引進台灣繁殖飼養後,因為肉質不符國人需求而遭棄養,隨後藉由溝渠、水道快速散布,並嚴重危害農作物。在目前已知水域外來種中,以福壽螺影響最劇,除了被福壽螺吃掉所造成的農業損失外,防治的花費亦投入相當大的成本,估計每年因此損失達數十億,且目前仍未有有效之防治方法!此外,福壽螺也是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宿主,對人類健康具潛在威脅,亦已造成原生田螺的減少或消逝。
牛蛙
牛蛙(Rana catesbiana) 原產於北美洲,為早期自日本及美國引進蝌蚪及幼蛙繁殖飼養,由於體型碩大、食量驚人,對台灣原生蛙類極具威脅性!入侵途徑除了養殖場逃逸之外,包括宗教及人為放生行為。
美國螯蝦
美國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原產於美國西南部沼澤地,早期由水族業者或養殖業者引進供觀賞兼作肉食用,但由於肉質不佳、體型小且觀賞價值不高,而遭任意棄養,隨後於各地之河川、水塘、溝渠、稻田滋生蔓延,並破壞農田水利設施,尤其喜愛挖洞的習性,常造成田埂或溝渠毀壞及導致水稻根部受損。
鱷龜
鱷龜(Macroclemys temminckii)原產於北美洲淡水河流及湖泊。近年來引進為水族寵物飼養,但因人為棄養而偶見於全台各地水域。由於鱷龜屬於肉食性、且成長較快,屬於強勢的捕食者,因此本土水生生物將遭遇極大的生存威脅。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