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三期的路上 與你同行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在中科三期的路上 與你同行

2010年08月14日
作者:朱淑娟(公民記者、本報特約記者)

中科三期的環評爭議,彷彿在酷熱的台灣島上加油添柴。有人以成敗論中科案、有人以經濟與環保的撕裂看中科案。然而,成敗不足以論中科、撕裂也不足以道盡中科的糾纏。倒不如從環境運動的定位來看中科,因為中科三期無疑是環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不但直接造就了今日環境運動的枝繁葉茂,對社會、司法、人民覺醒都有深遠的影響。

為中科三期流的淚 悲欣交集

7月12日在中科三期第七次初審會中許多人哭了,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后里鄉公館村長馮詠淮、訴訟代理律師林三加、后里農民、環保團體、或許還有一路看著事件發展的記者們...

然而,這不是大家第一次為中科三期流下眼淚。早些時的今年2月4日,農民北上抗議「環評撤銷還能施工?」一群人淚灑行政院。再早一點,2008年1月31日,台北高等法院撤銷中科三期環評結論,后里農民也哭了,那是喜悅的眼淚。

再更早一點,中科三期環評通過的2006年6月30日,表決過關當時,記得環評委員李根政等人衝出會議室,止不住悲憤的眼淚。那天后里農民也來了,個個漲紅的臉、心碎的心。總之,為中科三期流的眼淚,悲欣交集。

中科三期種下環境運動的種子

那次事件後,李根政形容自己「傷心傷肝」。那時他還是小學老師,在公立小學教了10多年的書,眼看再過幾年就能安穩領終身俸,但中科事件後讓李根政的人生轉彎,他隨後辭去教職,成立「地球公民協會」,積極關心水資源、土壤汙染、林業政策等議題,如今他已是台灣環境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

還有還有,張豐年醫師、當時的環評委員郭鴻裕,雖然許久不見他們出現在中科三期的公開場合,但中科三期是那麼讓人難以忘懷,時時都感受到他們的關心,在專業上給予支援。

那天,許多人在現場或透過報導,直接、間接目擊了行政的野蠻、農民的悲憤,環境運動因而被啟萌。例如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世新大學副教授杜文苓、綠黨召集人潘翰聲,當時他們都還只是站在環境運動的邊緣地帶,中科三期讓他們做了選擇,一路昂首走進環境運動的風暴之中,人生也因而有了不同的方向。

在那環境啟萌的年代

記得四年前,廖本全面對群眾、媒體,有幾分不安與靦靦,公眾場合大概也輪不到他發言。四年下來,如今廖本全已是台灣最重要的環境運動者,在各個行政機關的公聽會、審查會為程序正義而戰,與農民站在一起,義正詞嚴令人動容。

接下來在中科三期、四期、後龍科技園區、苗栗大埔的案例中,廖本全突顯土地徵收的不公不義、工業與農業搶地對國土的傷害等,受到社會廣大的認同與關注。

2月4日后里農民北上抗議那天,廖本全也來了,他背對環保署說:「我們都老了」,中科三期或許催人老,但中科三期卻也讓環境運動滋長不息。

杜文苓也是一樣,剛開始媒體對她的印象僅止於年輕的學者、推動審議式民主。中科事件讓她重新思索科技廢水的危害、化學品的揭露等等。

過去科學園區的廢水是個禁談的話題,但杜文苓在霄裡溪廢水汙染、中科三期廢水汙染、以及中科四期環評過程中不斷要求官方正視廢水可能的影響,最後連彰化蚵農都說得出「REACH(化學品管制)」這個字,還促使環保署修法規範高科技廢水。

當人生做了選擇,就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如今的杜文苓,社會跟媒體對她已有另一番評價,她與朋友們發起的「台灣環境行動網」在推動科技業資訊公開議題上,愈來愈能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2006年潘翰聲剛辭去投信基金經理人的工作,開始參與環評、區域計畫等審查,中科三期是他最早參與的案子,也可以說是中科三期開啟了他的環境之路。如今潘翰聲在大大小小的環境運動中爭戰,為台灣環境運動留下血淚的印記。

江山代有才人出

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12日當天在中科三期第七次環評審查會中,能文能武的施月英,也是在中科四期事件中成長。她紅著眼眶說:「我參與環境運動抱持著很大的希望,但參與這個會卻讓我很難過」,一席話感動了多少人。

一直以來關心中科三期的靜宜大學教授鍾丁茂生病了,他的學生繼續在后里駐點,記錄后里以及農民的點點滴滴。

而新一代的環境運動者,包括各大專院校的「中科熱血青年」,張家維、黃以琳、許博任、林樂昕....更是因為中科三期、四期,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環境運動的種子。

中科三期促進司法對環境法的進步

日前台大法學院舉行「從中科三期看未來環評制度」討論會,會中台大法學院副教授張文貞表示,從中科三期的判決可看出法院的進步。她說的沒錯,過去法院較少關注環境案件,不是不關注,而是少有人提起告訴。

中科三期通過環評後,一群律師認為行政不彰,唯有透過司法途徑討回公道。律師詹順貴、林三加等人透過一個又一個興訟,讓社會逐漸認識環境法律的救濟管道。中科三期等於直接、間接促成台灣人民、法院對於環境法的觀念。

而環境法在業界本是個冷門的類別,想賺錢的律師絕對不會碰環境法,然而中科三期的興訟以及勝訴,也擾動了年輕律師的心。日前在台大法學院的研討會中,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律師蔡雅瀅就說,她本來是個「正常的」律師,是中科案讓她思索,如何透過法律專業為社會找回公平正義。

還有那個許久不曾謀面的陳素珊,當她在蠻野心足工作時,是她開始一路支持農民興訟。她甚至把每個月賺的薪水一分不留全都捐出。

中科三期促成人民的覺醒

中科三期后里農民站出來控告行政機關,則是另一個人民覺醒的起點。他們的勇氣也鼓勵了包括後龍灣寶、竹南大埔、新竹二重埔的農民們站出來,人民對於透過司法尋找公平正義,有了更多的信心。

接下來的農民反徵地、護家園行動,人民已經知道,權利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有好心的政客送來,權利,唯有自己守護。

中科三期的希望滿盈

中科三期的風風雨雨、行政機關的一再硬坳,讓許多心灰意冷,尤其是農民,連司法最後一個希望都討不回公道,12日那天后里農民廖明田有感而發:「我真的不想再來台北了」。然而,表面上的輸贏不是輸贏,行政機關今日的所作所為,人民心中自有評斷、歷史也不會磨滅。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中科三期的這些過程,不論之於社會、之於司法、之於人民的覺醒、或對環境運動而言,都是促成前進的動力。回想起來,中科三期走過的,總是讓人希望滿盈。

只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前仆後繼,在中科三期的路上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