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比西里岸 體驗環境信託與在地文化的結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遊學比西里岸 體驗環境信託與在地文化的結合

2010年08月22日
本報2010年8月22日台東訊,藍郁華報導

你一袋我一袋,地球永續下一代。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率先動手協助清理環境今年首度納入青輔會遊學台灣行程的「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生態工作假期,展開了為期四天的部落體驗活動;9位來自台灣各地的志工20日抵達台東三仙台旁的比西里岸(Pisilian)部落,進行部落導覽、擁抱在地生活、生態廁所搭建等活動,從中學習當地習俗並傳承阿美族人獨有的技藝文化,用心傾聽部落的活力及真摯,重現美好永續之夢。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6年起便持續經營「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一塊原本荒廢的柑橘園已漸漸回復自然生機,在志工與當地居民共同付出熱情與汗水後,如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樹木與植物,蝴蝶和生物也都在這拓展生命。經歷前三年的執行時期(2007-2009),如今園區進入第二階段的建置期(2010-2012),今年重點項目為建置園區內的硬體設施,讓園區更趨成熟,未來目標成為一個沒有圍牆的戶外自然學習中心。

今年最特別的是,首度納入青輔會遊學台灣的遊學行程裡,九位青年志工將在這四天實地的接觸比西里岸部落豐富的文化及生態資源,親身參與棲地保育工作,了解環境與文化的珍貴,他們將學習如何搭建生態廁所,並與在地居民一同運用古傳技法搭建茅草竹子建築;除了在地參與外,也期望透過此次不同文化的相遇,讓外地青年感受到部落濃厚的人情味,原住民貼近自然生活的智慧,從中反思現有生活模式。並藉由外地青年的創意與觀察力,激發當地青年對自我文化、珍貴資源的認同,提供在地居民對自己家鄉的另一思考。

「我們不是在辦活動,而是正在做對這環境有用的事情,是真正想幫助在地的人。」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與台東成功在地的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藉由辦理信託體驗活動及生態工作假期,希望讓大眾有機會親身的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觸發關懷、進而付出保育行動,讓曾遭受人為嚴重干擾的環境可以逐步回復自然演替。而棲地的保育和在地社區之間是相互依存、無法分割的,若要長期保護山林,必須要周邊居民的認同與參與,才能真正達到保育的目的。

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明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明德表示,「原住民的文化到現在都不見了,我們一定要有文化,必須要讓年輕人重拾傳統的語言及傳承先人的智慧。」因此主辦單位在活動中結合了在地特色,除安排志工近距離欣賞阿美族小朋友手製的Paw-paw鼓、精美雕刻,陳明德也與志工們深度講述比西里岸阿美族人的歷史與文化;志工們這才了解阿美族原為母系社會,更對在地教育、及年輕人口外流等現況提出了關切詢問。 

東台灣魚貨量最大的成功漁港志工亦到東台灣魚貨量最大的漁港──「成功漁港」,體驗魚市場的特殊氣氛,並到海邊撿拾漂流而來的垃圾,現場更邀請到當地文史工作者宋明燕,為大家講解當地人外出打漁的習俗禁忌。

志工對船上講究的民俗禮節感到新奇,宋明燕表示,「過去在船頭負責鏢魚的主標手都需要經過少說兩年的磨練才能當上,是非常榮譽的表現,如今這種風吹雨打日曬的工作,年輕人都不願意做了,只剩下40歲以上60歲以下的人還在努力。」

在地青年的人口流失及對自我民族語言失去傳承都日漸顯的嚴重,因此持續思考如何擴大在地參與、凝聚社區民眾力量、讓保育議題深化、發展在地特色,結合社區力量共同打造夢想中的「美好家園」是當前最重要課題。

宋明燕老師解說漁民文化孫秀如表示:「我們須負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在體驗園區規劃建置中,除了需先了解在地生態環境所需之外,同時必須將過去累積的活動成果,結合在地部落的參與,編製適合在地的環境學習教案。在部落人口外移嚴重,當地賺錢維生不易的狀態下,如何保有原來的文化傳統與自然特色,以吸引外地人來此進行生態旅遊,提供在地就業機會,是部落們急需突破的。

「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正在創造一個想像的機會,結合在地的觀光及環境永續保育的藍圖,並培訓在地青年做為未來園區及部落各項活動執行的種子;今年更加入遊學台灣遊學點,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參與及保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