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石化 不只是選擇題、是非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國光石化 不只是選擇題、是非題

2010年10月19日
作者:李鴻源(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參與連署那一刻起,我的態度很清楚。筆者不反對工業區設置,然,針對個案有無必要、廠址是否得當,任何學者專家都可提出他的見解與看法!近幾月來,眼見國光石化興建與否越演越烈,甚或導向群眾運動、政治口水,謹提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盼能回歸專業論辯,找出對台灣最有利的答案。更希望藉此課題,讓台灣社會重視公共政策之形成應有通盤思考的精神。

國光石化不是是非題、也非單純選擇題,其涉及上位的國家政策是否真朝向節能減碳前進,因應環境變遷我們的產業結構是否進行檢討與前瞻規畫?產業政策變更後相關區位運用轉型與都更都該一併考量。亦即當局在國光興建與否的案件中,該做的不只是環評、設置程序的適法進行,更應清楚說明該產業在國家產業規畫與發展所佔的位置。就算短期間內,石化園區的設置有其必要與不可取代性,但真要犧牲環境與生態,甚或在地住民的權益與環境正義?

台灣能資源極度仰賴進口,是不爭的事實;石化業長期以來對我民生、傳產業的貢獻也無人否認,其非洪水猛獸;但考量碳排、國際協約的規範,以及產業投資、資源運用的排擠效應,當各國競相發展替代能源、潔淨產業的此刻,台灣到底有無必要繼續八輕、九輕走下去?

如果國家政策是鼓勵、發展石化業,那就說清楚,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政策會轉彎!也毋須耗費時間與預算一天到晚談減碳、開發綠能;如果石化業並非值得持續發展,且在國家總體產業政策將扮演不同角色,那現有園區為何不足以應付需求;而若加上碳排總量管制的因素,國光石化產區設置後,既有其他石化園區難道要不需減產或廢止?其評判標準應在於現有廠區的位置、設備與排放量。以此次大水成災、讓大家發現都市過度開發的高雄為例,林園、大社、仁武三廠區若經評估後可部分停用,自然可師法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轉型,搭配大高雄都市更新,藉由廠區變更來讓城市改頭換面,同時解決水患與其他環境問題。

海豚會不會轉彎,不是重點!關鍵在於不管海豚或人類的棲地與環境,都應獲得尊重與保護。官方再三強調發展石化的重要,業者不斷宣示未來會強化管理。但眼前人們所見卻是當工安意外發生時,住民的憤怒,政府除開罰再無其他具體作為的案例連連發生。區位開發與產業發展,不必然與環保對立。但台灣地狹人稠,當政府政策不明、任憑社會自由論戰,自然將結構問題變成靠邊站的選擇題,加劇社區與工業區的衝突,如此趨勢對於政策形塑良莠、社會共識的形成皆非正面。

論產業發展,要看的除對GDP、外匯的貢獻度,更該加入環境成本的估算,同時納入公民參與,藉由溝通平台建立與對話,讓政府與民眾一起成長,同時更該衡量所有的政策能否因應國際現況、規範的改變與檢驗。尤其應思索的是-曾經,我們先人一步發展進出口代工創造奇蹟,倚靠傲人的人力資產發展高科,下一步除死守舊產業,台灣要靠什麼新興產業支撐我們繼續前進?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