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環境前瞻:功能確實整合 環境資源部才是徹底重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1環境前瞻:功能確實整合 環境資源部才是徹底重生

2011年01月14日
本報2011年1月13日台北訊,蔡錫昌報導

整合環保署、林務局、水保局、國家公園與水利署、自來水公司等單位的「環境資源部」即將於明(2012)年上路,根據環保署最近一次公布的草案,環境資源部目前共分為7個司、6個三級行政機構以及3個研究訓練的機關,但是否能發揮原訂的功能與目標?

為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辦「2011環境前瞻」網路直播座談,受邀學者表示,環資部的組織目前看來只是將原有的單位換個名字兜在一起,仍需更審慎的調整,確實做功能整合,才能讓環境資源部徹底重生。

組織大搬風  卻未必代表變革

前台大生農學院院長楊平世表示,目前環資部的組織架構還沒有很深入地整合內容相近的行政機關,像是國家公園與林務局,在環境資源部就只是單純換個名稱變成「國家公園署」、「森林與自然保育署」;再拿現有的林試所與特生中心為例,這些單位都是工作業務相似度極高的單位,政府在籌劃環資部時真的要事先整合並做好資源分配,而不是單純地把各單位的人給搬過來而已。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林學淵也呼應指出,目前環資部內部的架構似乎只是把現有的行政機關換個名稱而已(像是環保署變成「污染防治局」、中央氣象局變成「氣象局」等等)。現行制度在推動像是流域管理、水土保持都已經遇到問題了,未來全部整合在一個環境資源部中就真的能發揮效果嘛?從流域管理來看,這個議題不單單只是水的問題,同時也跟水土保持、林業發展有關,若還是像過去一樣一個署管一個範圍的業務,這樣看來仍是各自為政、欠缺整合。

核能  不算環境事務而是科學事務?

楊平世說,近來澳洲的水災、台灣的寒流以及前年的八八水災都是顯著的氣候變遷例子,讓人比較安慰的是,目前組織架構已設立「氣候變遷司」來因應。另一方面林學淵也指出,在日本與德國,能源被認為是環境議題的一環,因為相關設施在運作時對於環境生態有重大影響。但是國內原子能委員會,卻被歸類到國科會下,並被認為是科技發展的一環,而不是成為環境資源部門項下的一部分,這實在跟國外的作法有很大的落差。

至於人員的素質與意願也是問題。林學淵表示,曾諮詢過相關部門的公務人員,有部分人員表示並不是十分願意配合改組,例如部分水土保持局人員表示希望留任在農委會負責農村再生方面的工作,避免碰觸高風險的水土保持相關工作。另外,大多數官員的出身背景多以環境工程,也就是以工程技術為主,但是在相關素養如生態基本概念上就相當欠缺,因此新部門中人員的養成至為重要,不單單只是一個好的組織架構就好了。

楊平世建議,提昇人員素養方面,可考慮在部內成立專職的培訓所,並在考選課程裡加入生態或是台灣環境基本知識等考題。

或許政府的立場是先成立後整頓,也就是先把容易的事情做好,但後續環資部的發展仍有待觀察。林學淵認為,未來的環資部應該要強化民眾參與這項工作,讓學界、環保界以及一般民眾可加入。個人建議可以從立法層面下手,透過立法程序建立並落實民眾參與。

環境資源部能否與經濟、開發部門平起平坐?為環境把關?

楊平世表示,對於未來環資部對八輕、蘇花改等重大開發案的監督,基本上抱持悲觀態度;因為到目前為止看不到環資部內有相關的單位可以發揮這項機制,在加上現有環資部裡功能性瑕疵(像是有著同樣功能的單位彼此相互競爭,資源分配在這狀況下會相形惡化),認為未來環保團體還是必須在這方面補足政府的不足。

至於在行政院內部決策上,能否和經濟開發部門平起平坐?楊平世認為取決於主事者是否有擔當、是否有環境生態意識。這種部門的主事者,大多是被指派的政務人士,因此仍有可能聽命於派任的上層人士。因此,環評機制一定要獨立,未來環資部的組織分工與資源分配一定要再審慎考量才行。

林學淵表示,民間對此部門的期望才是環資部未來最大的挑戰。現在各部門尚未被整合,因此多少還可發揮抗衡、保險、阻擋的功能,日後若這些部門被統合在一起,再加上環資部高層有特定開發意向,說不定就無法發揮這些相互制衡的功能,反倒對台灣的環境有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