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赴尼泊爾:改良布衛生棉 舒適又安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際志工赴尼泊爾:改良布衛生棉 舒適又安全

2012年10月23日
立報2012年10月21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女性月事來臨,總少不了衛生棉,而這些便利的小幫手,卻也是環境殺手,無法回收的石油衍生產品,造成污染。除了拋棄式衛生棉,月事期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在尼泊爾進行婦女衛生教育推廣的林念慈,為當地女人設計「布衛生棉」,可清洗和重複使用的特性,不污染環境,還更省錢。

據統計,一個女人假設平均經期5天,每次經期一天使用5片衛生棉,一生中有經期的37年內,會用掉1萬1100片衛生棉。英國調查發現,一個女人會製造120至125公斤的衛生用品廢棄物,包含衛生棉、棉條及其附加的廢棄物。

如果以台灣人口計算,假設1千萬女性都使用衛生棉,3年就得使用90億片衛生棉,以每片衛生棉厚度0.2公分計算,這些衛生棉疊起來將有675座玉山的高度,甚至是台灣長度的45倍。

製作與丟棄 二次污染

這些廢棄物可能經由馬桶進入地下水道系統,最後進入大海中,或進焚化爐裡處理,兩者都會造成污染。長達3年不再使用拋棄式衛生棉的華宇芝表示,剪開一個衛生棉,會發現雖然叫衛生「棉」,棉花含量卻很少,大部分是漂白過的紙漿。包裝材料則是不織布和黏膠,大多是石油衍生產品。衛生棉條雖然內部棉花成分較多,但外殼卻是塑膠製品。

「小小一個衛生棉,製作過程使用相當多資源,種植棉花需要農藥和灌溉水,漂白紙漿也添加許多化學藥劑。」華宇芝說,塑膠包裝材料製作過程花費相當多資源,但是產品卻是一次使用即被丟棄。

華宇芝指出,衛生棉使用過後不可能拆開後回收,通常就是整塊丟進垃圾桶。因為石油衍生物不易分解,如果進入海洋將長期存在;如果進入焚化爐,則因為塑膠遇熱而釋出戴奧辛,都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拋棄式衛生棉出現於1896年,並於1920年左右開始廣泛運用。華宇芝指出,拋棄式衛生棉象徵婦女地位的改變,它的便利性讓婦女走出家庭,進入職場和其他公共空間。沒有拋棄式衛生棉之前,女性如何解決生理期的清潔需求,而那樣的模式是否可以成為提供清潔用品的選項?

談月事 突破禁忌

2009年前往尼泊爾進行森林防火線建造工程的林念慈分享了她在尼泊爾的婦女衛生教育經驗。林念慈在尼泊爾時曾和當地婦女聊天,當地婦女談到生活上的不方便,「由於當地人將月經視為不潔的象徵,女性月事來臨時,必須被隔離,有時候甚至被隔離在牛棚中。」因為人們視月經為不潔,當地婦女多半用髒布墊在下體,導致陰道發炎。

了解問題後,林念慈開始在當地進行婦女衛教工作,和當地村長合作,首先舉辦工作坊,教導關於經期的相關知識和處理與清潔的資訊。當地原本就以布料來作為經期清潔工具,林念慈和同伴將拋棄式衛生棉的設計與布料材質結合,設計出布衛生棉的形式,讓當地婦女更加便利。
月事在當地是禁忌話題,為了讓尼泊爾婦女敞開心胸談論經期的疑難雜症,林念慈透過戲劇方式,由台灣女孩們先分享大家初經的經驗,引導當地婦女進入討論並提出問題。

「2010年到2012年,我們舉辦318場的工作坊,號召近千名婦女參加。一開始支持我們進行婦女衛教的村長,也要求向我學習布衛生棉的縫製方式,打算做一個給他孫女。」林念慈笑著說道。

結束工作坊後,當地婦女認為,布衛生棉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因為她們本來就一直使用布料清潔,但卻是一個新的想法,改良原有方式,讓女性更舒適安全。

這樣的想法也在台灣生根發芽,相較於一般的拋棄式衛生棉,布衛生棉仍有攜帶不便、清洗麻煩的問題,但是可重複使用長達2至3年的布衛生棉,不但省錢而且環保,林念慈和華宇芝希望號召更多女孩加入她們的手作布衛生棉體驗之旅,在製作、使用和回饋的過程中,更加瞭解自己的身體,對環境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