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強 從政大新聞人到香港環境議題舵手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朱漢強 從政大新聞人到香港環境議題舵手

2013年09月27日
作者:賴品瑀

朱漢強對抗海洋廢棄物,葉人豪攝影雖然順著時代巨輪之下,人會改變,但一路走著,志向卻是越來越清晰。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從一位重要的環境記者,轉身投入環保團體,看似生命轉了彎,但對朱漢強而言,「運用媒體經驗來創造議題」,不但是走進前線,也是持續的用筆影響這個世界。

香港地球之友成立在1983年,是當地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之一。而當時的朱漢強,還在台灣的政大新聞系就讀,當時的同窗包括了知名媒體人方念華、吳恩文等。 朱漢強在1988年展開記者生涯,並從1995年開始主跑環境,朱漢強表示,當時香港的環境新聞很少,一週大約只有一則,不若現今一週大概有六七件。

主動挖掘新聞 時代中的拼命三郎記者

而他在接手環境線時,可是拼命做足了功課。他找出當時對於環境較多關注的明報與香港聯合報,在一個星期中,把過去一年內的「舊聞」仔細閱讀,將那些持續的環境新聞事件當中的脈絡整理出來,化作厚厚一疊的筆記資料,朱漢強表示,大約兩三個月內,他便已經上手了環境線。

他更將在台灣新聞界學到的運用在香港的新聞工作中,除了接受總編指派的工作外,他更有自己的持續經營,因此他會主動報線,若看到政策有所疏漏的時候,他便做些調查報導,不但開拓更多的新聞,更可說是跑在新聞之前,從媒體產生影響力。

而大約在1994年時,香港民眾也開始了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的運動,環保新聞也漸漸獲得重視。得天時,又自己努力,讓朱漢強在當時成為一位相當重要的環境記者。但朱漢強卻在進修後,投入了環境團體。

無中生有推議題 追求人人都有參與感

有香港民眾感嘆,朱漢強沒有繼續當環境記者是香港的損失,但若在網路上搜尋,其實仍可看見大量朱漢強持續以民間團體身份發表的環境評論。對此,朱漢強解釋, 他在地球之友做的屬於「政治倡議」,因此他的媒體經驗,可以幫助他「製造議題」。朱漢強指出,當時的策略,是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開始推起,例如廢棄 物。

葉人豪拍攝朱漢強以地球之友2004年開始針對香港的名產「月餅」下手為例。香港月餅遠近馳名,每年大約產有400萬盒,而且總有過度包裝的現象。地球之友所發起「常 哦行動」企圖透過民眾的不斷相互叮嚀、向廠商建議、向政府爭取的多方行動中,不但催生出一套回收系統,更讓廠商大幅降低包裝,從一盒月餅有22件包裝物, 降到只剩11件。朱漢強表示,透過應景、與每個人相關的月餅,營造出人人都能有參與感的狀況,其實也讓民眾實踐如何利用民意讓廠商去負起「生產者責任」。

而2008年地球之友更發揮「無中生有」的功力,提出全新的「光污染」議題,提出商號招牌在夜間過亮,不僅製造光害,更浪費能源。當時地球之友發下壯志,企圖在一年內將此推為全國討論的政治議題。結果大約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特首便做出回應,同意將會推動立法。

近年,地球之友則是盯上了超市裡的食物浪費,他們的作法是,聯合媒體去揭發訊息,但更希望藉著推動食物銀行,以求除了解決環境問題,對於社會上的貧窮問題也一併關注。這個現象,其實也回應到香港傳統環保團體近年開始有所反省。

Web 2.0 獨立媒體小兵立大功 環保團體該進化

朱漢強觀察,環保團體為了對應政府的部門,漸漸會將議題有所切割,但在web2.0時代後,獨立的公民記者也踴躍發聲,樂見公民意識開花結果的同時,也發現一件殘酷的事實,便是以個人在網路上發起的行動中,不少得到的迴響已大過原有的環保團體。

朱漢強認為,公民是從自身所遭遇的生活方式,去做全面的檢視,所以廣度會大過已經有所分別關注部分議題的環團。這些由公民自行發起的行動,不但展現出整個民間的活力,也映照出大型環保團體與在地社團的關係仍不夠密切。

朱漢強坦言,其實就以地球之友為例,民間與企業的捐款可說是相當踴躍,但類似的環保團體除了對上層結構持續監督外,與社區有更積極的整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 前往「中國綠色人物臉譜」主頁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