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藥】「指定藥房」的黑幕(一)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混亂的藥】「指定藥房」的黑幕(一)

1984年11月20日
作者:楊憲宏

虛偽產品S195被調查局揭露之後,這種以不實宣傳欺騙消費者,獲取暴利的「行業
」終於受到注意。

自從4年前,一種以治療風溼為名的藥丸,利用大眾傳播工具打知名度,並以刊出所謂「全省指定藥房」的宣傳手法,使這個藥丸在1年內賣出1億2000萬元之後:食品界、藥物界就流傳一句話:「宣傳加上指定藥房,管他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一定賺錢。」

一名開業藥劑師說:「從那時起,臺灣地區的藥局事業,就陷入空前的大災難。」這個災難是:真正好的藥沒有人要買,真正好的藥劑師也沒有生意,虛偽宣揚藥效的藥、偽稱有醫療效果的食品卻大發利市,沒有受過藥學教育的「藥房老闆」卻財源滾滾。

臺灣地區目前有1萬2000餘家藥局,比實際人口需要的4000家數量,多出80餘家。其中有3/2是由租牌照的「密藥師」經營,以臺北地區現有2400餘家藥局為例,真正受過藥學教育的專業人員主持的藥局,只有700家。其他藥房的老闆則全數不懂藥為何物。

一名執業藥師批評說:「尤其是三重一帶,有許多是從前的市場攤販,見藥房生意不錯,租個藥劑師牌,便開起藥局來了!」

目前在大眾傳播媒體上大做宣傳的食品、藥物,其上所列「指名藥房」,一名藥師說:「90%都是租牌照的藥店。」

這些由「指名藥房」經銷的產品,食品藥物業者稱之為「淺色貨」。這類貨品,只在全省300餘家「指名藥局」出售,他們統一標高售價,並具「排他性」,不是「會員」的藥局,根本批不到貨。

這300餘家「指名藥局」大的在3年前成立連鎖性銷售,3年來,走入這條「流通路線」的宣傳性食品、藥品「淺色貨」大約有4、50種,「淺色貨」的生命大多只有1年,很少長過2年的。

「淺色貨」的形成幾乎千篇一律,食品類大多類似S195,藥品則多以「強肝」或「增加性能力」等為題發揮。經營者自己製造,或委託中、西藥廠製造,他們所用成份大都以「吃不好也壞不了」為原則,然後配以大量宣傳,純粹打「知名度」與「指名度」──讓消費者看了宣傳後自動會到藥房「指名購買」。

淺色貨的利潤非常可觀,不久前一種以「改善視力」為宣傳的藥物,事實上是全脂奶粉打錠而成的,成本200元的奶粉可以做出賣價高達2700元的「藥」。其間獲利便由經營者、藥房,甚至醫師共同瓜分。

一般而言,藥房賣「淺色貨」,可以得到3成到6成的厚利。在此情形下,這種「連鎖藥店」的老闆,幾乎全是以壓低其他「大色貨」──普遍性藥品──為吸引顧客的手段。

這些藥房在賣萬金油、皮膚藥膏等一般性藥品時,以比進價「賠1元」的方式吸引顧客,先造成他的東西「比較便宜」的印象後,再向顧客推銷「電視也在廣告」的食品或成藥。統一高價推出,狠狠的賺回來。

這類產品,經營者每年只做3、4批貨,只要安排進入300家「指定藥房」的連鎖線,每家每年批30萬元的貨,全部營業總額便高達1億元。3年來「淺色貨」愈炒愈多,原因正在此。

目前這300餘家連鎖店,自S195事件爆發後,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局勢,他們手上批入的「淺色貨」至少有3、40種,投入資金多在2、300萬元之間,想抽身都沒辦法。

一名藥劑師說:「只要有關單位再處罰一個S195類的淺色貨,馬上就有人倒閉。」這條「連鎖線」目前已瀕臨崩潰。

藥局生意幾年來早被這些「生意經」炒作得全無「業格」,許多人都知道,禍源是藥劑師把執照租給那些「只想賺錢不顧人命健康」的商人。

幾年來以打宣傳促銷的「淺色貨」,佔據了大部分的大眾傳播媒體,做長期的宣傳攻勢,經由電視、調幅電臺推薦,是他們最主要的推銷路線,民眾經常從中接受錯誤的保健「指導」。

錯誤的保健資訊加上具生意眼光的藥房老闆與推銷食品藥物的經營者合作,所串起來的是一個以「騙」為賺錢手段的「行業」。

臺大醫學院藥學系畢業的藥劑師是所有學校中,開業率最低的,他們之間有個「自清協定」──不屑開業也不屑租執照給別人,可是他們的聲音卻是那麼微弱!

目前全臺灣有高達8000張,每張以3000元租出去的藥劑師執照,今天藥業問題重重,可說禍害都由此起。藥業原是良心事業,竟淪落成虧心的「搖錢樹」事業,這是這一代醫藥人員的恥辱。

原載民國73年11月20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