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請拜請~有請海神──【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參訪】 | 環境資訊中心

拜請拜請~有請海神──【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參訪】

2014年01月01日
作者:林育朱(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海濱,遠在18、19世紀就已是大眾度假勝地,甚至海水浴還被認為有療癒的功效。海岸線的存在對於產業或休閒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在海濱悠遊也是確保國民生活品質的因素之一。但根據環境資訊協會2013年底召開「東脅西毒,岸陰陽!」記者會,公布全台海岸線評比結果。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沉痛表示,台灣海岸恍如「看不見的台灣」,海岸地區因為權責機關複雜,變成「三不管地帶」。海岸徒步行動者黃俊男利用數個月的時間徒步走遍台灣西海岸,發現海岸遭受工業汙水、事業廢棄物、海洋廢棄物汙染事件層出不窮!

台灣雖是海島國家,一般民眾要親海卻宛如登天,刻板印象的海岸遊憩也只限於墾丁、福隆、頭城等地。若想前往其他地方的海岸,想看海必須先翻過消波塊、堤防,越過重重阻礙後,映入眼簾的卻可能是滿地垃圾,不僅煞風景,時而還發出惡臭。總括來說,台灣對於海岸線的管理始終缺乏全盤和永續性的思考。

台灣海岸滿佈消波塊,甚至還有廢棄電線杆_桃園 (林育朱攝)

鏡頭轉往位於大西洋的島國──英國。人口數約為台灣3倍,土地面積約為台灣6倍的英國,因為19世紀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許多地方都響起遭受破壞的警鐘。

意識到海岸線脆弱、敏感及不可恢復的特性,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在1965年開啟「海神計畫」(Neptune Project),與瑞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的John Whittow博士合作,在1964年號召學生、助理在暑假期間以徒步方式走訪英國海岸線,觀察各段海岸線的土地利用,包含停車場、房舍、牧地、林地、農地、港口或露營地等,每種土地利用狀態以不同顏色代表,以手繪著色至地圖上,最後由Whittow博士依海岸整體使用情形遴選出值得保護的海岸線。

Whittow博士在分級時,將海岸分成完全自然、輕微開發但可恢復及完全無法恢復(Over-exploited)的海岸。最後選出的1500公里,不僅有完全自然海岸,也有他們認為還可恢復的海岸線。

John Whittow當年走訪的地圖手繪稿(National Trust版權所有)

英國國民信託在1895年成立,是英國老字號的非政府組織,深受民眾的信賴及喜愛,至今他們的會員人數已達到400萬之譜(約佔其人口數6.7%),志工人數超過5萬人次。

當年創始人提出以公益信託方式守護重要的自然環境、古蹟等標的,後續英國政府也擬定信託法等相關法規給予支持,使信託人及受託人都能從中獲得諸多權益,而因為法律中規定信託產業的不可讓渡性,受益良多的當屬英國的世世代代,透過環境信託,未來他們都還有機會得見美景或古蹟。而在時代變遷下,許多歷史悠久的家族,因後人無力負擔產業龐大的維護費用或稅金,都樂於將土地、房舍或莊園捐出,甚至部分地方政府也是信託人之一。

因此組織不僅擁有海岸線,還有莊園、農莊、城堡等各式各樣的產業,目前已超過1000筆,面積在25萬公頃以上,是僅次英國皇室的第二大地主。

時至今日,英國國民信託已擁有約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約佔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海岸線的1/10,海岸類型涵蓋:懸崖、鹽澤、河口、濕地、礫灘等,已達成當年目標的80%,2015年時,海神計畫也即將邁入50周年。

英國國民信託工作人員向還資工作人員簡介Orford Ness保護區(Irene Shih攝)

環境資訊協會從2007年開始與英國國民信託交流,至今雙方有多次互訪經驗,而協會也關注台灣海岸線的狀況及威脅多年,因此在2013年再次出訪,參訪他們多處海岸線的物業,深入了解他們的管理策略,以海神計畫做為台灣保護海岸線的借鏡!

※本次出訪經費由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計畫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