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處,無論陸地或海洋,已無一不受到氣候變遷廣泛的影響。2014年3月3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在工作報告中發出警示,強調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可能越來越嚴重,除非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得到有效控制。報告中也同時指出,冰帽(ice caps)正在消融、極地的海冰(sea ice)正在崩解、地球水資源的供應將面臨壓力、熱浪與豪雨會變得更為頻繁、漁類或其它生物正瀕臨絕種的危機。此外,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加威脅越來越多的沿岸城市,海水也因為大量二氧化碳而漸漸酸化。
UNIPCC本次報告特別強調氣候變遷對於糧食供應的危害,而此種安全威脅對於貧窮國家來說又特別嚴峻。因為在這些國家,農作的生產完全仰賴傳統技術,憑藉先人累積的經驗來決定耕作的時令與作物類型。但氣候變遷混亂了降雨週期,並且讓溫度變化難以預測。
以東非地區的低度發展國家來說,一年兩次的周期性雨季近幾年越來越不規律,甚至有時根本沒有降雨現象出現,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者於是經常血本無歸。而豪暴雨(violent cloudbursts)突襲的頻率增加,不僅造成水災,也同時破壞了農作。
類似上述東非國家的情況在台灣也存在,且非為偶發性事件;舉例來說,去年潭美與康芮颱風侵襲南台灣,豪雨造成的農作損失逾新台幣4億,而番茄、木瓜一類的農作有上百公頃飽受水患。而2014年4月初,因為受到鋒面影響,南台灣出現豪雨,導致屏東地區200甲的木瓜農地遭逢損失,而一甲農地的投資成本大約台幣20萬。
氣候變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不止於此,持續而大量的降雨會侵蝕陸基,毀壞原本就脆弱的農村道路,如果不加以修復,農產品的運銷就會出現問題,直接影響市場價格,衝擊人民日常生活與經濟平穩。
總體來看,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導致地生命與財產損失規模逐漸在擴大,對於受害國家或區域的公共衛生安全威脅也不斷升高,大量遷徙的環境難民很快會成為本世紀棘手的跨國問題。
但令人擔憂的還不止於此,經濟成長與貧窮抑制的努力會因為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各種衝擊大打折扣或化為烏有,同時氣候變遷可能會增加人類社會衝突爆發的機率,尤其在對於適宜居住或賴以維生的土地、水源、糧食等資源上,造成不同國家或是族群兵戎相見。 已有研究指出,地中海地區的水源因為全球暖化正在枯竭,該區域的中東或北非國家恰巧在同一時間出現了政治上的不穩定。
國際社會認真採取因應氣候變遷的步履越慢,總體的經濟損失就越高。依據上述IPCC的報告,目前地球暖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全球經濟產值的2%,約莫1.4兆美元。穀物生產被預估每10年衰退2%,但國際需求卻以14%的速度在增加。因此未來糧價必然越來越高,形成一個更不利於經濟弱者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而亞洲與非洲會是首當其充的兩個主要地區。
就此觀之,糧食安全顯然是處於氣候變遷年代無法迴避的挑戰,身處高風險亞洲地區的台灣,政府應盡速強化全國行政單位的防災與減災能力,結合農村地區施行鞏固糧食供應與糧價穩定的機制。防微杜漸,才能確實改善台灣脆弱的糧食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