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舊市場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記憶舊市場

2014年03月03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葉鎮中

走過一甲子,挺過颱風與地震,木構造的土庫舊公有市場,被不少居民視為城市毒瘤,但是在文史工作者眼裡,這是文化發展的墊腳石。雖然它已經公告為歷史建物,卻還在拆與不拆的糾葛中,深陷著…

「光是木構造裡面,就有十幾攤豬肉攤,現在還能看到鐵鍊和掛勾,掛豬肉的…」從小在雲林縣土庫鎮長大的退休教師黃秋仙,回憶著土庫舊市場(土庫第一公有市場)的過往。

現在,攤商已經撤出,只剩空蕩的空間,檜木構造的建築,記憶著土庫的百年歲月與繁華。

檜木構造的土庫市場。

濁水溪,讓雲林成為稻米之鄉,土庫則因為位在通往「北港」的交通要道上,逐漸形成聚落,清代修築的順天宮,不但是信仰中心,廟口一帶也是整個土庫最熱鬧的地方。日治時期,為了加強衛生與秩序管理,建立了這個公有市場。時光流轉,因為快速公路興建,土庫鎮的交通重要性移轉,繁華不再,舊市場逐漸老舊髒亂。

土庫鎮公所向經濟部申請經費興建第三市場,取代第一與第二市場的機能,舊市場則打算整個拆除,作為多功能廣場與停車場,提供遊客有足夠空間。民國101年10月,以4000萬打造的第三市場開張,卻因為距離老街較遠,一年多來,人氣與商機一直拉抬不起來。

新市場陷入危機,人去樓空的舊市場,則因為一群珍惜回憶的土庫人,命運大轉彎。這座在日治時期興建的舊市場,雖然在民國42年發生大火而重建,古樸的檜木結構走過一甲子,依然陪伴著土庫人。曾經到過現場的建築師甘銘源認為,建物雖然老舊,卻有保存價值,「木架構有其時代意義,代表40年代的工法,關鍵在於如何淘金,從看似負擔的舊市場,萃取精華。」

民國102年4月,舊市場木結構通過審查,公告為縣定歷史建物,雲林縣政府編定2000萬經費,希望舊市場走出新路線。雲林縣文化處長劉銓芝表示,這座土庫舊市場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和市中心形成歷史的整體。土庫老市街新的好願景,不是用拆除來辦到,反而應該從保存的角度來思考。

舊市場木結構通過審查,公告為縣定歷史建物。

目前,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在土庫舊市場裡,舉辦了一個小型展覽,呈現土庫舊市場的可能性,同時進行建物修整細部設計與整個老街保存的區域型計畫。但中央與鎮公所立場不同,地方居民的意見也還沒達成共識。建築師甘銘源建議,溫潤的木構架,可以透過設計來保留,不一定要全拆才符合地方發展,也沒有一定要全留,才能保存文化資產的價值,啟動溝通互動機制,應該可以找到折衷之道。

其實鄰近的西螺東市場,一度也面臨拆除命運,以2000萬修整的硬體,修復完成3年來,成功脫胎換骨,成為帶動延平老街復甦的火車頭。

東市場原本賣生活必需品,後來商圈移轉逐漸沒落。

西螺鎮長蕭澤梧表示,東市場原本賣生活必需品,後來商圈移轉,沒落解體,還被列為危險建築,有些居民希望拆了建大樓,但他認為台灣大樓多的是,舊東市場拆了可惜,會把延平老街的重要環節摧毀。他認為,當地特色應該要保留下來。

一方面,呼應西螺濃厚的人文歷史風情;一方面,避免複製觀光導向的老街復興思維,西螺鎮公所與螺陽文教基金會合作,慎選入駐的店家,為東市場的氛圍定調,打造成獨特的藝文市場。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美慧表示,從前這裡是完全沒有商機的地方,現在重新把50幾年前的繁榮找回來,是多麼令人振奮。

西螺東市場活化了,原本買賣生鮮食材的市場,現在供應的是調劑心靈的精神食糧。商機也逐漸向兩旁的老街屋蔓延,一度人去樓空的老房子,現在慢慢有商家承租進駐,活絡起來的不只東市場,還帶動了整條老街的生意。因為歷史,城市多了獨有的魅力。

市場,是在地產業的櫥窗、也可以是文化歷史的銜接點。西螺東市場的甦醒,提供了思考空間,而土庫舊市場到底要拆除還是保存,需要更多溝通、更多善意,才能讓土庫再起,而不遺落屬於老街區的百年記憶。

如何才能讓土庫再起,而不遺落屬於老街區的百年記憶。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