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車排「308」 36位幼兒:不要核災要平安長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嬰兒車排「308」 36位幼兒:不要核災要平安長大

2014年03月05日
本報2014年3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電成本不是算要多少錢,而是多少個小孩的生命!」名導演鄭有傑如此感嘆。5日上午數十位嬰幼兒與家長,手持向日葵集結立院群賢樓門外,訴求「要孩子不要核子」,表達不願讓下一代面臨核災威脅的心聲,他們更將20多台娃娃車排成「308」字樣,呼籲全國參與8日北中南東串連舉行的反核大遊行。

人手一枝向日葵,上面掛著「全面廢核 永續家園」的小紙卡,此行動由多個關心兒童的民間團體,包括主婦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爸爸非核陣線、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等發起。

他們提出若發生核災,對幼兒健康衝擊最大,且再也無安全的居住環境與食物讓他們平安成長。因此這些爸媽出面表達心聲,期待以爭取非核家園的行動,實現對孩子「愛你一生」的諾言。

娃娃車排成308,陳秉亨拍攝P1060215

參與的幼兒共有36位,年齡以1到3歲居多,大多為親子共學家庭的成員,福島核災即將滿3年,這些幼兒大多一出生,或是還在娘胎裡便開始參與反核遊行。

號召他們現身記者會的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郭駿武說,雖然連日降雨濕冷,讓他一度相當擔心,但聯繫過程中,這些家長都表達絕對風雨無阻的態度,理由無他,便是為了孩子的未來。郭駿武表示,一旦核四燃料棒插入,這些孩子將沒有未來。

300台娃娃車作前導 籲對核電憤怒的爸媽參與親子大隊

這些團體將在308遊行台北場中組成親子大隊,郭駿武表示,預計至少由300台娃娃車作隊伍前導,場面會相當壯觀,歡迎更多親子加入。遊行中也安排透過繪本與故事向兒童分享反核知識。

308遊行台北場路線圖

「看到這麼多小孩,我同時感到幸福及心酸」立委田秋堇認為,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幸福長大」,如今這個心願卻變得卑微,此刻他們所在的立院,其實離核電廠不過19公里,若依福島核災經驗,包括立院、總統府,甚至台北市都將劃入管制區,再也不能進入。田秋堇強調,台灣的面積只有日本的1/10,一次核災都禁不起。

兒童將向日葵花撲在群賢樓門口「請不要用核四為難我們的小孩!」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向政府喊話。她強調,核四並非必要之惡,面對政府如此說詞,讓身為媽媽的女人都憤怒了。

今年遊行適逢「38婦女節」,葉大華呼籲全國對核電憤怒的女人,都要挺身而出。「今天不出來,以後也許就出不來了」前往聲援的鄭有傑如此擔憂,認為強調今年就是最關鍵的一年。

媽媽帶孩子上街  爭取安全長大的權利

「生了他就要對他負責、為他著想。」陳穎柔帶著2歲多與1歲的孩子參與行動,訴求安全而多元的環境。她表示,不只是反核,她時常帶著孩子參加社運活動,因為對她而言,土地就是生活品質的基本,土地不能只有開發成新的、高大的建築一途,因為如此將使孩子失去環境的多樣性,因此她願意挺身主動爭取,說出自己的訴求。「帶著孩子一起上街頭,孩子會給我力量、讓我更勇敢。而且我會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不管是車諾比的孩子、福島的孩子、蘭嶼的孩子,我都捨不得。」

冷彬與他五月大的孩子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成員冷彬帶著5個月大的孩子加入行動,冷彬表示,媽盟就是在去年的3月8日成立,但一年以來,向政府要求核能資訊公開透明、啟動對話都不可得,只看到政府的能源政策還在原地踏步,甚至還在提核一二三延役等落伍的思維。「面對這種為所欲為的政府,我認為只有公民的力量才能改變」「我希望我以後能無愧的向我的孩子說,『我有為你努力過』!」

跟時間賽跑 環盟版公投案望308收集5萬份以上

5日上午,除了親子團體號召308上街頭外,台灣環保聯盟亦舉行記者會,希望民眾參與308遊行時,也順道參與「你是否同意新北市台電公司核能四廠進行裝填核燃料棒試運轉?」的公投連署。

該會創會會長施信民強調,一旦裝填燃料棒後,核四就會成為真正的核能發電廠,同時開始產生輻射污染與核災危機,也就走向難以挽回的局面,就算到時候想要喊停,機組也已經成為受輻射污染的核廢料了,必須耗費更龐大的拆除與處置成本。

台灣反核行動聯盟召集人高成炎表示,4年前便曾發起台北縣的地方性公投,但在去年收集滿5萬人送件後,卻遭以「這是全國性事務」的理由駁回。因此去年519遊行當天又再次展開新一波全國性的連署。

第一階段門檻為10萬人,目前已達成5萬份,他希望308遊行當天可以有大進展。高成炎表示,如能3月成案,可望在年底大選一併公投,對衝高投票人數有利。退而求其次,至少要在9月達成,高成炎認為,若能趕在插入燃料棒前成案,至少能以程序再爭取幾個月的時間。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