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氣候變遷在地化 社區各展特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調適氣候變遷在地化 社區各展特色

2014年03月20日
本報2014年3月20日台北訊,黃靖文、郭叡報導

社區居民動起來!氣候變遷議題不再是遠在天邊的事情,而是切身相關的在地學習。環保署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簡稱全促會),昨(19)日在師大舉辦「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成果交流座談會,由各社區大學展現各具特色的氣候變遷調適方案。

此計畫共有28所社區大學參與,藉由座談會分享課程以及行動方案成果;主辦單位也請來兩位氣候變遷研究的專家分別進行專題演講,由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教授劉紹臣談「台灣地區颱風強降雨之變化」,以及中研院地球科學研院所教授汪中和談「氣候變遷趨勢與防災因應」,現場近百位與會人士互動、經驗交流。

「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的成果交流座談會現場

5%的水氣  70%的強降雨

劉紹臣指出,1979年到2007年之間,全球暴雨的強降雨,較之前增加了70%(強降雨意指總降雨的前10%),而此現象是因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遷,使海平面溫度上升、氣旋吸收的水氣較之前上升了5%,而5%的水氣會反應在方才所說的強降雨,造成更大的強降雨,也恐造成更危險的水災與土石災害。

劉紹臣於進一步說明,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氣體在100年內才會消散完畢,現下實在需要各國的合作與退讓,訂出減少碳排量的準則,進而減緩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對人類及後代的傷害。他直言,如果現在每個工業國家能直接減少一半的碳排量,那麼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北冰洋冰層內豐富甲烷  恐全體釋出

汪中和提到,研究指出2020至2030年北冰洋將呈現夏季無冰的狀態,而當北冰洋無冰時,大氣與海水的溫度會驟升,而蘊藏在冰層裡的甲烷量是目前大氣層裡甲烷量的1千倍,它會在北冰洋溶化殆盡時釋出,進入大氣層,進而造成氣候變遷的惡性循環,導致更嚴重的氣候災害。

更不用說,海平面的高度會跳躍式的上升,並改變洋流運行、地殼的均衡等。他強調,北冰洋的融解,就像是走上一條單行道,是無法回頭、無法恢復的,我們必須提早做好為未來調適的準備。

艱澀知識  從認識老樹開始

蘆荻社大專員劉育育指出,社大與一般民眾溝通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遇到的瓶頸就是氣候變遷的知識與民眾很有距離。

她簡介了三重、蘆洲一帶的地理環境,屬於兩水(淡水河與疏洪道)環抱的沖積地,早年常淹水,近年來有都市化傾向,綠地逐漸減少,但都市裡其實有豐富生態,只是大家不了解。

該社區內的集賢環保公園日前接收了江翠國中迫遷的老樹,於是社區大學設計了「從社區老樹看氣候變遷」的課程,同時也認養了這些老樹。劉育育直言,老樹移植的狀況並不佳,但希望能從身旁的老樹開始,打造生態教育基地,活用公共空間。

調適  從減少浪費做起

新莊社大則辦理「綠背包-一次性用品減量與氣候變遷」講座,專員張佑維解釋了「綠背包」的定義,也認為一次性講座應發展成延續性活動,並指出綠背包會翻轉為綠色消費的力量。他詢問在場與會人員是否自備餐具,現場大部分的人皆舉手表示現在身上備有水杯、筷子等。

不只是講座,他們也結合了「遶境新莊」的活動,從自己身處的環境,發展在地生態的公民行動。

走訪河川  探尋水問題

一般關心環境的民眾,未必會關注到河川流域的問題,相較於氣候變遷範圍廣大,河川屬於其中的小議題,與民眾切身相關卻又容易忽略,因此台中屯區社大則開設了一系列河川的課程,由民間水患治理聯盟成員張豐年擔任講師,除了室內課程,也到戶外勘查。

屯區社大簡報提到,學員未曾接觸此議題,上了課才理解台中早年不淹水的地方為何開始淹水,尤其當講師帶著學員實地查看大里溪上游時,看見工廠林立,往下游的方向走就看到農田,令學員害怕工廠廢水往河川排放以及農田引此水灌溉而產生的糧食安全問題。

社區力量不容小覷

北投社大專員宋嘉恩說明中水回收生態系統的課程設計理念,並表示目前無動力揚水器的實驗成功,能輸水到3樓高,未來將持續試驗,逐步完成整套系統並推廣到各級學校。

全促會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社大的特色是實作,雖然規劃2小時的課程,實際執行卻是一整天的實作,希望該計畫未來能持續發展。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