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天堂 絕代雙礁 | 環境資訊中心
選讀國家地理

海洋生態天堂 絕代雙礁

2014年04月15日
文字:Kennedy Warne;攝影:Thomas P. Peschak;導讀:洪郁婷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4月號封面。(大石國際文化公司提供)

※ 導讀:海洋生態天堂就在馬達加斯加與南非莫三比克之間的兩座小島,歐羅帕島與印度環礁。歐羅帕島的溫暖海水和無人沙灘是綠蠵龜最佳的育幼環境,島嶼周遭珊瑚礁每年都有上萬綠蠵龜為了繁衍後代聚集於此。印度礁只在海水退去的時候露面,其火山形成的環礁潟湖提供安定的水域環境,則是加巴拉哥鯊的最佳育幼所。

選在環礁潟湖孕育後代的,不只加巴拉哥鯊,檸檬鯊也是,而他們的育幼地點就在台灣──東沙環礁,害羞的小檸檬鯊可是海洋研究站的明星。綠蠵龜也曾在台灣本島沙灘產卵,但由於人為開發造成的干擾、破壞,目前只剩下澎湖和蘭嶼還有合適的沙灘。

透過《國家地理》雜誌,我們看見海洋生命的奇景,進而愛護珍惜這片蔚藍。

◆暖身Q&A:科學家稱之為海龜馬戲團的特技表演,是什麼樣的場景?印度礁和歐羅帕島受海龜和鯊魚愛戴的特點為何?

歐羅帕島 一隻母綠蠵龜被牠的伴侶緊擁在懷,漂游在歐羅帕環礁的湛藍海域。這裡是瀕危的綠蠵龜重要的繁殖區。攝影:Thomas P. Peschak;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2014年4月號

想像兩塊大石頭共舞的樣子。那差不多就是綠蠵龜交配時的模樣:體型有如相撲選手的兩隻巨獸緊扣對方的背甲,在珊瑚礁生長的清澈水域中慵懶地划動鰭肢。環繞馬達加斯加西南外海歐羅帕島而生的珊瑚礁,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平均每年會有超過1萬隻母綠蠵龜為了交配而聚集在此,之後再上岸產卵。

有時候,被荷爾蒙沖昏頭的挑戰者甚至會抓住攀在母龜身上的公龜背甲。「第二隻公龜是絕對沒戲唱的,」海洋生物學家華萊士.尼可斯指出。他曾經見過多達四隻公龜疊在一起,每隻都緊緊抓著前一隻。「這可是體重180公斤的海龜,簡直是馬戲奇觀,」他說。

印度礁 潟湖裡的加拉巴哥幼鯊以鼻子碰觸相機。湯瑪斯.帕斯查克說,兩座環礁相對未受人類干擾的礁石是海洋生態的基準點。「在印度洋的其他地方,我看到的都是相對於這裡它們所缺少的東西。」攝影:Thomas P. Peschak;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2014年4月號

印度礁上沒有可以讓海鳥築巢的樹木,也沒有能讓綠蠵龜產卵的沙灘。它是一座年輕的環礁,仍坐落在母火山上持續成長;它的母火山是自水下3公里的海床噴發形成的海底山。

歐羅帕島上有紅樹林和一座低潮時湖水就幾乎流乾的淺潟湖;而草木不生的印度礁上則有一座最深達14公尺的潟湖,就像一個養滿幼鯊的巨大熱帶水族箱。這些鯊魚幾乎都是加拉巴哥鯊,在熱帶島嶼附近很常見到這種鯊魚,但牠們在這裡的集中程度卻很罕見。生物學家並不明白加拉巴哥鯊為什麼會成為印度礁主要的魚種,他們提出的可能解釋為:相對較貧瘠的印度礁潟湖由於周圍的棲地範圍有限,所以較適合這些鯊魚生活;而歐羅帕島潟湖的紅樹林與海草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棲息或庇護所。印度礁可能呈現了鯊魚生命史中獨特的一角,而這裡如此健全的幼鯊族群數量,以這種被嚴重捕撈的物種而言更是罕見的例子。

※ 2014年3月起,本站與《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合作,推出「導讀國家地理」專欄,期待透過《國家地理》觀照全球的視野以及其活潑、生動的科學報導,讓您更瞭解全球環境現況。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