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本報2014年4月25日台北訊,翁倩文報導
芳苑、大城鄉五公里寬的沃饒潮間帶,在濕地保育法立法後,除工業開發外還能選擇什麼?2014年4月26日(六)~27日(日)舉行「彰化海岸濕地願景工作坊」,由彰化縣政府委託,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規劃全國第一次審議民主會談,係為國光石化終止後,由地方居民、產業界、社會團體、專家及公部門的共同參與,釐清居民和產業的重大關切與矛盾,激盪與想像彰化海岸濕地的未來,逐步達成願景與共識。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強調:「公民論壇將幫助民眾了解濕地明智利用的方法,了解方法後所保護濕地的行為將帶來好結果。」為了踏出海岸濕地「生活-生產-生態」和合共榮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甚麼是濕地?比如:家裡附近的水田、海邊潮間帶、紅樹林。第二即了解濕地有甚麼好處、壞處?水田種植稻物、紅樹林可製成柴火及漁網,不過當漁民在海邊抓鰻魚時,紅樹林的葉子時常卡在漁網終將鰻魚致死。如何取得濕地明智利用的方法,即是這次論壇必要共識。
自然生態系統裡存在多種結構產生各別的功能;功能提供我們使用,稱之為生態系服務,我們對服務的滿意程度,連結到福祉的感受,也就是說「結構→功能→服務→福祉」。漁民得到好處稱服務及福祉,了解紅樹林長出的植物稱結構及功能,重視濕地對人類的服務及福祉的濕地生態關懷者與瞭解濕地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的濕地生態學者,二者要合作才能將濕地永續經營。
陳章波呼籲:「當服務生態降低,生態需復育,但我們卻不知道結構功能如何,所以須從論壇中提出願景,討論多方共識。」台灣社會從前普遍認為生活不溫飽如何保護環境。但轉個觀念,假如不保護環境,台灣沒有水田可以生產稻米,沒有環境養許多動植物,何者為先?我們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如何做出最佳選擇,有賴大眾凝聚全贏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