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近日宣佈,將於今年七月一日起「分階段、分對象」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以減少其對環境的衝擊。對於環保署終於往正確方向踏出一步,我們衷心予以鼓勵;然而在此也針對此方案提出一些建言。
此方案打算以厚度來管制購物用塑膠袋,規定0.1毫米以下之購物用塑膠袋不准使用,0.1毫米以上則不得免費提供。其出發點是鼓勵廠商生產較耐用之產品,同時希望消費者珍惜物資。此厚度管制曾引起廠商批評,其觀點為並不是愈薄就愈不耐用。今暫不論誰是誰非,讓我們來檢視此方案的最大成效。
據今年《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執行成果》的資料,民國90年的垃圾清運量為725.8萬噸/年;另依去年《環境保護統計年報》,民國89年的垃圾成分中塑膠類佔22%。從這些目前可得的最新資料,我們現在每年的塑膠類垃圾約為159.7萬噸。而此方案所針對的購物用塑膠袋與塑膠類免洗餐具年使用量為10.8萬噸/年,儘佔塑膠類垃圾之6%,若再考慮回收之免洗餐具不在垃圾清運量的統計之列而扣除之,則不到6%。由此可知即使此方案可達到100%的成果,塑膠類垃圾的減量亦有限。結果還是有一大堆的塑膠送往焚化爐燒,資源浪費與戴奧辛污染問題依然嚴峻。
因焚化燃燒而產生戴奧辛的罪魁禍首為聚氯乙烯,因其分子中的氯和有機物質一起燃燒就會產生戴奧辛,而其他常用塑膠多不含氯;另目前有人發展出熱裂解法將塑膠轉成油品,且此法不像其他回收方法須考慮塑膠之清潔度,然唯一不適用之塑膠就是聚氯乙烯或其他含氯之塑膠;況且聚氯乙烯產品(如血袋)常含大量之塑化劑如苯二甲酸二辛酯,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聚氯乙烯雖已遍及日常生活各層面,但大部分用途都有其他較安全之材質可以取代。由以上種種觀點,若能限用聚氯乙烯,其環境效益會更大。
聚氯乙烯之國內最大生產商之內銷量目前已達71.5萬噸/年,其中不少是用於建材與醫療用品。若環保署能深入研究聚氯乙烯物流,從而提出一套方案限用該材質,誘導市場轉向較安全的替代品,並加強其他塑膠類的回收再利用,再搭配此方案,如此多管齊下,相信短期內必可減少許多焚化與掩埋的環境衝擊。
或許環保署會回應以「凡事要按步就班,一步一步來」。但能否請環保署就於此方案中禁用聚氯乙烯之塑膠袋,如何?
編按:環保署配合近期全台限水措施,已將免洗餐具限用延遲至九月一日實施。塑膠袋限用仍將於七月一日起實施。
資料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http://www.taiwanwatc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