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與花蓮經驗 | 環境資訊中心

石獅子與花蓮經驗

2002年06月28日
作者:曾永平

六十五年前,蘆溝橋事變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這一頁戰史也深劇改變了現代中國,當地駐軍團長吉星文、與大戰導火線所在地的蘆溝橋上那四百九十八隻石獅子瞬間聲名大噪。

八年前,宜蘭縣建設完成冬山河親水公園,由日本極富盛名的「象集團」設計監造,其空間概念、設計語言、與造景的巧思在當時都是獨領風騷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成為宜蘭的新地標,台灣親水遊憩休閒的典範,各縣市爭相倣效的對象。

從建築、藝術的眼光來看,無論蘆溝橋的石獅子、或冬山河親水公園,在當時都是擁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焦點所在:蘆溝橋已有八百多歲,是北平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早在七百多年前已躋身「燕京八景」之一,橋上繁多的石獅子更是著名,當地人因此有句偈後語謂「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而冬山河親水公園展現了政府施政魄力、結合了民間參與和專家智慧、貼合當代都市化生活所渴求的休憩心境,讓冬山河由水患禍源搖身一變成為蘭陽人民驕傲的「希望之河」。但是隨著時間軸的拉長,在設計風格嚴重抄襲與觀光規劃重複設置的情況下,蘆溝橋成了所有新建橋樑的代名詞,而親水公園則成為所有觀光規劃的必備元素。

且讓我們將時間軸拉回今日花蓮!最近,大家如果驅車通過橫跨美崙溪上改建後的尚志橋,應該不難發現,所有橋墩的上方都多出了一隻隻白色石獅子。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年才完工,橫跨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上的新建橋樑,橋上亦是「星羅棋佈」地豎立著無數的石獅子。兩相映照之下,才赫然發現一個趨勢:所有新建的橋樑一定要「蘆溝橋」化,彷彿這麼做才會顯得橋面的氣勢雄偉、功績顯赫。我們再往橋下看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人工的綠美化河岸,在河的兩側有著像水溝般的美麗設施,我們叫他「親水設施」;如果沿著美崙溪來到花蓮港邊,你亦會發現水早已靜止的親水規劃與涼亭--依照冬山河模式,我們一律叫它「親水公園」。

就這樣,蘆溝橋變成了花蓮所有新建橋樑的代名詞,而親水公園則成為所有觀光設施規劃的必要之惡。其實,蘆溝橋橋上裝置石獅子、或冬山河畔做綠美化工程,並不是「原罪」;問題在於大量的抄襲與複製後,地方的特色不見了、觀光設施統一了、公共藝術與公共造景亦失去了獨特的風格。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地方整體觀光發展的主軸與策略,是否也在這樣的同質化中迷失了方向呢?

且讓我們來看看宜蘭的例子。宜蘭的親水公園,其規劃融合了當地的特殊地景元素,五座圓錐形卵石丘由小而大依次排列,頂端連成一直線,貫通龜山島的頸部,將龜山島的意像延伸進入親水公園的園區內。另外還有八百位小朋友利用貝殼、 瓷片、陶片、彈珠等,鑲成充滿童趣的水泥板畫,以及還設有當時獨步全台的親子戲水區。然而,一個成功的觀光規劃,單靠硬體的設施是不夠的。於是乎,「宜蘭國際童玩節」在一九九六年年的夏天,配合開蘭二百週年的活動,納入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正式營運中。就這樣以活動搭配硬體,以硬體襯托活動的方式,在二○○一年的童玩節裡,總共吸引了八十萬人潮,其周邊經濟效益更是突破十億新台幣。

還不僅於此,在冬天,一個在宜蘭原本寂寂無名的小風景區武荖坑,也因為「綠色博覽會」的用心規劃,在二○○二年初春的旅遊淡季,亦創造了近卅三萬的人潮,並強烈地散播了綠色概念的種子,其中以展覽、展售、會議、表演、遊憩等主題,經由互動、知性及寓教於樂之活動設計,成功地傳播了綠色概念、自然生態、能源、生物科技與環保精神。

以上兩個例子,其活動的原創性與用心的經營,再搭配上觀光休閒產業軟硬體的行銷包裝,締造了宜蘭傲人的「宜蘭經驗」。

反觀花蓮,一個崇山峻嶺與深邃大海包圍的山海小城,擁有的是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聚落,觀光發展朝向自然與人文方面的規劃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近幾年來,花蓮觀光規劃的方向有與西部同質化的趨勢。從親水公園、蘆溝橋式石獅子、與大型渡假村人工育樂設施的進駐,可以看出花蓮逐漸迷失了它應該走的方向與目標。而大尺度、大規模、大開發、大財團的四「大」模式取代了原有的規劃方向,漸漸地,花蓮將一步一步走向與西部同質化的死胡同裡;而如此的「花蓮經驗」亦與「宜蘭經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近來,生態觀光中所強調小規模、小尺度、尊重當地資源與居民的觀光發展模式或許是一帖良藥。而花蓮,這座山海小城也唯有走出自己的風格,規劃屬於花蓮的原創活動,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觀光客與觀光資源的進駐。否則單單靠與其他縣市同樣,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石獅子、親水公園……等觀光規劃,將使得花蓮喪失樹立獨特風格與優質觀光吸引力的絕佳機會。(本文原刊載於2002.4.28更生日報/花蓮采風)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