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輪替後,中華文化復興總會搖身一變辦起「總統文化獎」,首屆頒發的獎項5個類別中,推動社區建設、志工服務、促進國際和平與族群和諧、藝文創作等獎皆有所主,唯獨投入環境生態保育類具有卓著貢獻的鳳蝶獎得主從缺。
如果用台灣標準的口水戰合理懷疑法,可以說這些獎根本就是「先射箭再劃靶」,因為它們符合了慈濟、二二八、原住民、母語教育等政治正確以及民進黨政府形象論述的要件,即使是從缺項目也符合此項推論,但如果從中來檢驗台灣環保運動的位置以及台灣環保問題的關鍵與責任,卻也饒富趣味。
當初在報名時,由四十多個台灣生態保育與環保運動團體共同組成的「生態保育聯盟」,在聯盟會議中決議共同推薦提報以「生態保育聯盟」參選,希望藉由團體協力的方式,讓此文化獎來肯定一個典範,也就是台灣的環境保護中民間團體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對所有團體努力的肯定。但顯然此準官方的決審有另一套尺度,他們反而是認為「人禍是環保生態長期破壞根源之際」,「評審委員一致認為,此刻面對台灣生態環境現狀如此大的落差,不如深刻反省,因此決議以『從缺』來彰顯這個反省,並以謙卑的心情來回應」。
其實台灣環境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錯誤的產業經濟政策、導致錯誤的土地政策,導致錯誤的法令修訂,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而今成得如此滿目瘡痍,即使這是一種罪惡,那罪惡的是整個政治部門,「個人」不過是執行罪惡的工具而已那麼從缺的意義,應是直指政府無能,同時也是指民間環保力量沒有辦法有效形成制衡監督的力量,如此的「從缺」才不鄉愿,才算誠實。
然而如又依此標準,那波瀾壯闊的貢寮反核自救會和美濃愛鄉協會的草根反核以及反水庫運動,他們開展出的生態保育信念、公共政策監督精神、以及豐美的抗爭文化,不正是對抗環境結構性問題可敬的典範,也完全符合主辦單位「實際從事台灣生態保育,或對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具有重大貢獻者」的要件。
錯亂的評選與評語,其實正反映台灣環保界的困境與矛盾甚至共犯結構而此獎未來將是「每年每類1名」,但環境絕不可能一蹴可幾,如果一年內台灣幾十年的結構性環境問題無從改變,我們好奇的是今年的從缺精神,下屆到底能飛出怎樣的鳳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