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選舉 x 環境】全境生態、公民力量 蔡智豪力推「韌性」台中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2014選舉 x 環境】全境生態、公民力量 蔡智豪力推「韌性」台中

2014年11月17日
本報2014年11月17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蔡智豪以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觀點,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圖片來源:蔡智豪提供)五都底定後,有如聯邦體制,除了軍事、外交交由中央處理,其他權限幾乎都下放到地方,一些如土地規劃、開發,直接於直轄市內解決;治理範圍更是包山包海。不過城市治理是否能脫離過去縣市政府的思維,以宏觀的角度治理,則是檢視未來五都首長、市議員的一項指標。

追求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

此次以公民團體身分參選的蔡智豪,同時也是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以其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

自從五都升格,直轄市範圍從海岸、平原、鄉村,一直到中央山脈,甚至完整的河川流域,這和過去的城市治理概念十分不同。蔡智豪表示,當權限下放、區域整合,直轄市行政首長的角色相形重要,若地方首長的認知,仍停留過去熟悉的都市治理,無視於環境議題的脈絡,將置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態於險境。

他師承台灣生態學會創始人陳玉峰,從山林保育起步,強調系統性、全方位的「全境生態」。

蔡智豪解釋,一般人接觸生態都會以動物、植物為主,全境生態則將人放在生態系統思考,因此包含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甚至整個國家發展、經濟都與它有關。

全境生態也考量在有限的土地、水資源,環境、污染承載量的問題,而城市生態向來是最脆弱的,資源全仰賴外界供應,一旦缺乏資源,它是第一個崩解的體制,這些都與城市治理與政策擬定有關,由此可知地方政治的重要性。

生廚餘停收 全境生態學解密

「全境生態學」站在高位來檢視問題,問題的面貌就會更清晰。蔡智豪舉9月,當地某個社區媽媽們來找他,原來台中市政府人員在社區貼出公告、發文,通知每個社區,生鮮廚餘回收的設施全都要收掉。

令社區媽媽們不解的是,20年來努力推廣生鮮廚餘回收,當這件事成了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份,也是孩子教育的一環,何以市府說停就停,讓多年心血毀於一旦。

蔡智豪說,社區居民只看到市府最後端的處置手段,但站在全境生態學的角度,他和幾個環保團體則往前端回溯問題源頭,原來問題癥結在於焚化爐垃圾量需求減少,市政府為了不違約,不得不徵收生鮮廚餘。

多年前,政府為了解決垃圾量過多的問題,推廣焚化爐政策,以BOT委託業者興建焚化爐,並簽訂垃圾焚化保證量;如果數量不夠,政府需付違約金賠廠商。

台中市境內就有3座焚化爐,分別在南屯、烏日以及后里,一天可以處理的垃圾量約2000多噸,它們處理的是一般垃圾,和甲級的工業焚化爐不同。

但是這些年來,民間團體從教育著手,從垃圾分類進而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已成生活行為的一部份,經過20年,台中的垃圾量一天約1000多公噸,不到焚化爐的1/2不到,幾可關閉1~2座焚化爐。

從果皮流向 預見空污、致癌率

這原本是好事,但台中市政府為了履約,不惜跟南投縣買垃圾,還將工業區的垃圾也送到焚化爐;又因工業垃圾很毒,因此使用稀釋法,將5份家庭垃圾配1份工業垃圾,進到一般焚化爐。現在連生廚餘也「徵收」,只為了一天增加70多公噸的垃圾。

「這些生廚餘是很重要的環境資源,它不是垃圾,不該燒成灰!」蔡智豪說。

「當一個環節出問題,必須連結到系統,找出問題,並且從核心解決問題,否則就無法看出生鮮廚餘與焚化爐、違約金,甚至為了焚化爐的需要,焚燒工業垃圾、生鮮廚餘與空污及致癌的關聯性」,蔡智豪說,從一個果皮的去向即可看出問題端倪,並且從源頭解套。

台中的民間團體辦過記者會後,台中市政府澄清絕對沒有這種事情,但社區公告以及公文都明白指出這項事實。

但兩黨候選人都缺乏從系統來觀看問題,蔡志豪認為,台中市無論市長、69席市議員,對環境的了解都不夠。「了解這些問題並不難,但執政者卻因缺乏了解,觀念狹隘,只關心能不能選上,而非能不能解決問題。」

地盤政治 公共議題沒人管

談到成熟的議會,蔡智豪認為和媒體的曝光度、資訊的透明有關。

「台北媒體的能見度很高,相較於台中市和其他縣市,仍是『地盤政治』掛帥」,他說,直轄市議員得票門檻約為12000票,而一個里的公民數約4000~6000人之間,以西屯區為例,共有39里,一個議員候選人,只需顧好5~8里就足以當選;而現任的市議員,幾乎各有各的地盤。

台中市西屯區無黨籍市議員候選人蔡智豪。

一個市議員,只需顧好5~8里的事情,例如公園有沒有管好、水溝蓋、路有沒有鋪平、燈亮不亮,包的工程也都在自己的地盤。

因為地盤效應,讓很多跨越地盤的公共議題就沒有人管,甚至可說有些不當施政是因地盤效應而產生。

例如,今天有議員包工程,即使對環境產生傷害,卻不會有在野黨議員質疑,因為井水不犯河水;西屯區的議員不會管大肚區的事情。

這幾年蔡智豪發現,海線垃圾底渣回填到農田,30萬噸有毒廢棄物被填到沙鹿交流道,中科擴廠、保安林華南路開發案,凡此種種,很難見到市議員出面,他們對這種跨地盤的公共議題,不會著力或關心;反而只要把地盤內的婚喪喜慶、人情世故搞好就足以連任。

原應掌握城市生態的市長或議員候選人,缺乏全面性、系統性觀看問題的角度,以目前台灣整個國家欠債23兆、入不敷出,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卻無止境的要求發展,「這只會壓垮台中,甚至台灣。」

只有分贓 沒有監督

因地盤、分贓式的政治,讓原該監督市政的議員們不會挑戰政策,無論朝野都缺乏監督力道,環境問題一再出現,就出於不當的政策缺乏監督。

除非執政黨的政策和在地的在野政黨利益產生衝突,才會有政治上的效應,例如北屯成立焚化爐,有鄰避效應,居民反對,造就在野黨市議員的崛起,因此焚化爐就落在執政黨議員的地盤。

現在,出現焚化爐多於垃圾量,市政府還得似處製造垃圾,就是因為在野黨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

「無論藍綠執政,都需要監督,而監督的力量來自民間」台中市的在野黨口口聲聲說,讓議會席次過半,才有伸展手腳的機會。然而透過獨立記者朱淑娟撰述的《捍衛正義:烏山頭水庫保衛戰》,台南縣即使由民進黨執政,在縣政缺乏監督下,依然無法逃避環評做假、護航等情事。

真正具有監督力量的是公民團體,參選並非與藍、綠三分天下。他說,最令他難過的事,莫過於在野黨議員對公共議題的表態,只說得出「我反對」,卻沒有「為什麼…」,十分缺乏論述能力,也不能系統性的把問題環節說清楚。

以選票鬆動腐敗政權

蔡智豪說他這兩個月在街頭跑,傾聽選民的意見,學習了很多。他說,一般人認為,當藍綠對立,無黨籍、公民團體毫無空間可言,然而他卻感受到,7、8成民眾認為藍、綠是一樣的,樂於讓無黨籍脫穎而出。

蔡智豪與選民互動熱絡。(圖片來源:蔡智豪提供)

「政權長久不斷,會逐漸腐化,以國民黨在台中市執政這麼久的時間,當然會腐化,只要能鬆動這個政權,就有改善的空間。如果選民透過選票仍無法鬆動,就不用談改變,只能繼續腐化。」即便如此,他難掩失落地指出,大雪山高空纜車該不該興建,原本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對話空間,在野黨候選人卻不願意正面回答、含糊帶過,缺乏政治、領導人物的高度。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