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片大地都是我的食堂 阿美青年打造部落廚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整片大地都是我的食堂 阿美青年打造部落廚房

2015年01月06日
本報2015年1月6日花蓮訊,特約記者謝宗璋報導

阿美青年蕭明山,帶領遊客吃在地、吃天然,也吃當季。(記者謝宗璋/攝影)花蓮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有如一座大食堂。阿美青年蕭明山的引導下,以祖先和大地共存的生活智慧,遊客就地取材,走到哪、吃到哪,路旁野菜、果實都是桌上佳餚,享用大地之母無盡的恩惠。

在外闖蕩多年 回鄉做「太巴塱之子」

出生於太巴塱的蕭明山,15歲便到外地就讀軍校,在軍中服役多年,民國87年以士官長的軍階退役,他卻選擇進入旅館業,長達10年間從基層幹起,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礁溪老爺飯店擔任副理。留守家鄉的父母越來越年邁,蕭明山7年多前毅然決定返鄉,陪伴他們安享晚年。

「起初我都不敢隨便外出,長輩們對返鄉年輕人總有誤解,認為必是在外生存不下而逃回來的。」在外闖蕩多年,甚至豐年祭也不太出席的他,對部落備感生疏,甚至對太巴塱的傳統文化、生活記憶的印象,都還停留在15歲前。

為了找回身為太巴塱之子的自我認同,也展現久居部落的決心,蕭明山協助父母農耕、養雞之餘,他也開始思考自己在部落的定位。

「隨走隨吃」融入地方特色 部落互動漸熟絡

蕭明山追憶童年:「跟父母出門在外,吃飯時間到,父母在路旁摘把野菜、撿塊石頭,不一會飯食便完成了。」父母曾教導他們就地取材、善用天然資源的觀念,路旁自然生長的野菜、果實等,都是供養萬物生息的大地之母,帶給世人的恩惠。

飯店業出身的蕭明山說,以前主管曾要求他企劃飯店套裝遊程,他便試著串連地方特色、社區資源,為入住飯店的遊客打造深度旅行,當時磨成的兵器如今有了用武之地。

他以「隨走隨吃」的傳統飲食概念為骨架,融合部落文化導覽、自然踏訪、傳統技藝教學、農事體驗等,為遊客製作深度的部落小旅行。同時身兼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的蕭明山,隨著與族人互動越來越深,也發現部落優勢與困境,盼望能帶動部落產業發展,為族人創造工作機會。

在父母的田地旁,蕭明山一手建起「太巴塱大地廚房休閒工坊」,作為遊客進入部落的門戶,以及他在部落的工作室。他化身導覽員,帶領遊客遊覽部落,尋訪太巴塱的歷史遺跡,他也隨手採摘沿途所見的野菜,娓娓道出他們的故事。

他說:「大地有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吃在地、吃天然,也吃當季。在野外備足「食材」後,他取出簡單器皿,向大家說明如何善用路旁的石頭、木材、牧草等,燒出美味佳餚。

「太巴塱大地廚房休閒工坊」,是遊客進入部落的門戶,也是蕭明山在部落的工作室,從鋼筋到裝飾,都是由他一手砌成。(記者謝宗璋/攝影)

許多路旁不起眼的野生植物,其實都是市面上吃不到的美食。一段香茅葉,可作為桶仔雞的調味料,取代薑、蒜,別有一番風味。他也拿出以紅糯米酒釀醃漬的小辣椒,指出可以開胃,是飯前必備食品。果實酸溜的九芎,是阿美族的情人樹,男方為向女方求愛,得砍取九芎木材送到女方家獻殷勤,若木材易燒且耐用,便得她的芳心。

蕭明山透過大量閱讀文獻、書籍等,有時間就參加許多導覽解說研習,訓練自己成為獨當一面的解說員。此外,他也跟著父母與族裡長輩聊天,雖然只是在旁聆聽,卻更加了解部落過去的面貌、前人生活的記憶等。他驚覺,原來自己的家鄉太巴塱,是一處如此迷人、充滿故事的地方,更堅定他的事業。

※ 本文轉載自環境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