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東華「你丟我撿」分享平台 讓畢業季變撿寶季 | 環境資訊中心

【你來報報】東華「你丟我撿」分享平台 讓畢業季變撿寶季

2015年07月11日
本報2015年7月11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每逢6月是大學畢業季,宿舍外的子母車也常在一夕之間,湧入大量垃圾,這些學生帶不走、用不到的「廢物」,其實也可以是他人的「寶物」。東華大學有一群人自主發起「你丟我撿」活動,在今年6月的每一天,邀請學生透過物資交換,延續使用價值,減少資源浪費,讓二手物也有春天。

花蓮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右),在「你丟我撿」找到許多可以送給社區獨居老人的可用物資,並與呂帥鋒(中)合影留念。圖片提供:呂帥鋒。
花蓮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右),在「你丟我撿」找到許多可以送給社區獨居老人的可用物資,並與呂帥鋒(中)合影留念。圖片提供:呂帥鋒。

宿舍外空地上一座極簡帆布帳篷,是「你丟我撿」的工作站,別小看這些看似無用的「垃圾堆」,經常有人從中挖到寶。即將遷出宿舍的女學生,帶來幾張小卡片,卻從這裡帶走全新的資料夾、筆記本,以及插電式熱敷袋。來自紅葉部落的孩童們帶來自製紅蔾蛋糕、土鳳梨酥,也在這裡找到許多玩具。一位每日辛苦打掃宿舍的清潔阿姨,也在這裡帶走兩條市價逾千元的漂亮絲巾,滿懷愉悅地展開一天工作。

旅居花蓮的流浪歌手呂帥鋒,與東華大學中智佛學社員吳豐庭,及一群志願熱心幫忙的在校學生,有空就在這裡顧攤、整理物資,即便歷經夜雨侵襲,他們仍即時抵達現場,重新搭起帳棚,奮力保住這些「垃圾」。

其實「你丟我撿」最早發跡於2012年6月,當時就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陳世彬、陳星翰,是「單車合做社」的幹部,正在募集二手單車,由於惋惜許多堪用物資遭棄於子母車,便整理在一旁紙箱裡,並為它們立了一個牌子,告訴路人:「喜歡的請帶走,不要的請放下」。

隔年再辦,隨著物資增多,「你丟我撿」在宿舍外草地重新開張。呂帥鋒、吳豐庭無意間在此結識陳世彬,當時他們互有默契,決心要讓「你丟我撿」在東華校園裡延續。

「丟出物資並不可恥,真正可恥的是,有這麼好的物資,卻把它任意丟棄,而且還是別人可能有需要、可再使用的資源。」呂帥鋒表示,「分享代替丟棄」是「你丟我撿」這個互惠分享平台的核心理念,藉此他呼籲大家,珍惜既有物資,不需要的可分享出來,減少資源浪費;當你在這找到需要的,就不再需要消費,同樣能降低資源過度消耗,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他指出,二手物其實可以造福許多人,不只是學生,對於許多公益組織來說更是珍貴,可見其影響力不容小覷,藉由免費分享進行物資交換,更容易吸引人群來參與,也讓大家省思:「當我們對物資毫無利益考量,回歸以物易物,生活是否可以過得單純些?」

吳豐庭曾在「你丟我撿」撿到檯燈、衣服,至今還在使用,她笑說:「我發現我有好多用不到的東西,若不丟棄而留給他人,一個東西也可以造福他人生命。此理念正好符合中智佛學社『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創社精神。」

去年起她邀請社團夥伴來幫忙整理物資,今年連指導老師都肯定,同意讓她以社團名義向校方申請場地、借用帳篷,使得今年規模空前盛大,全校設有兩處據點,讓更多人可以參與。

有同學在「你丟我撿」找到喜歡的衣服,難掩喜悅。圖片提供:呂帥鋒。
有同學在「你丟我撿」找到喜歡的衣服,難掩喜悅。念。圖片提供:呂帥鋒。

除了東華校園共襄盛舉,呂帥鋒也在臉書上向花蓮許多公益組織發出邀請,截至6月底有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花蓮縣保護動物協會、社團法人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YMCA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等、鳳林鎮北林社區、紅葉部落等20餘個公益組織、社區單位在「你丟我撿」找到所需物資。

然而,曾有早班清潔阿姨發現,有不明人士趁清晨將所有物品一掃而空,呂帥鋒得知後感慨說,此舉已違反活動本意,他希望大家撿到自己夠用即可,把愛心留給他人。

今年「你丟我撿」充滿藝術氣息,呂帥鋒在這堆二手物裡,發現創作的契機。他與夥伴Angel提出「棄物再生改造計畫」,將可用物資經由一些創意巧思加以改造,他說:「廢輪胎、舊書、古早童玩等,都可以點綴在裝置藝術,或組裝為模型。」也有念藝術的學生,將破舊衣服、鞋子和吉他,改造成新的玩意。

「你丟我撿」不只是有形物質的交換平台,「技能、天賦、音樂、食物、擁抱等任何形式,都歡迎你來分享。」呂帥鋒說,有些人來撿到需要的東西後,就順手幫忙整理,付出勞力,甚至也有人發現帳棚經常鬆脫,便主動提供技能,同時我們也可以認識新朋友。

一位熱愛天然的農友黃小俊,帶來許多有機芭蕉,並在攤位上席地而坐,教導大家運用剩餘的芭蕉纖維,撚繩結成手環,呂帥鋒說:「它比一般化學合成繩質地堅硬,又不汙染環境。」

有機農友黃小俊(紅衣者)教導大家運用芭蕉纖維,撚繩結成手環,既精緻又天然。
有機農友黃小俊(紅衣者)教導大家運用芭蕉纖維,撚繩結成手環,既精緻又天然。。圖片提供:呂帥鋒。

「你丟我撿」隨著學期結束、學生返鄉,於6月底畫下句點,剩餘物資也全數分給公益組織,讓物資都有新主人。呂帥鋒與志工們企盼,這不只是個活動,還能形成一股風氣,在所有大學蔓延開來,延續二手物的使用價值,減少資源過度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