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迪勒颱風過境,導致全台四百多萬戶停電,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趁機再提「不排除核四重新啟封、重新運轉」,又讓能源議題引起討論。核電廠爆炸傷亡很慘烈?輻射數值超標很恐怖?再生能源不可靠?這些大眾極度關切,卻又爭議無限的能源議題,可否藉由科學數據,理性指出答案?知名大眾科學網站「泛科學」專欄作家廖英凱挑戰這個任務,試圖從科學角度解讀台灣能源發展。
6日晚間,在「還「能」怎樣─公民的能源通識課」講座中,廖英凱提出不少科學單位的研究及數據,反駁現今社會對核能與輻射的誤解。與會來賓也提出不少最新能源科技分享討論。整場討論理性平和,吸引不少民眾參與。但廖英凱也承認,科學家無法解決經濟或政治社會層面的能源問題。
廖英凱提出科學研究及數據,反駁現今社會對核能與輻射的誤解。攝影:陳文姿。 |
台灣自1980年代就有反核聲浪,2011年日本311福島核災後,核能存續成了全民議題,2014年,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封存。廢核雖然成為民意主流,但接下來該如何面對電力缺口?再度成為全民思考的核心。
核能的論述激烈攻防並未終止,反核與擁核雙方各自提出強力論述與科學數據,卻也有迥然相異的解讀。面對這個複雜課題,民眾只能自行判斷。科學,是許多人所信賴的準則。這場講座吸引許多民眾來認識科學面向的能源議題。
核爆很可怕?廖英凱拿出1945~1998年人類曾引爆過2053顆核彈的數字,告訴大家,「如果你知道這兩千多顆核彈曾落在地球表面,那新聞媒體很在意的三大核災,看起來也沒那麼大。」
對於核災緊急撤離範圍,廖英凱提出另一個觀點。他從輻射罹癌率推算,如果日本福島核災不撤離,估計有245人會得到癌症,但撤離過程卻導致超過2倍的死亡人數(570人)。因此,劃設核災緊急策離區時,應將各種因素納入考量。
而談到「萬年核廢料」時,廖英凱同意這是個棘手的問題,數據無法徹底解除人們的憂慮。但他提醒,即使沒有核電,醫院、農業、工業等還是會產生低階核廢料。尋找低階核廢料貯存廠的難題,未來仍將持續延燒。
再生能源的未來與限制
至於眾所矚目的再生能源可否成為台灣能源的救星?台灣確實有許多可利用的再生能源,預估潛力超越核四,也超過尖峰用電。但近年發展上,卻遇上一些阻力,水力發電廠、風力發電、海洋的能源開發等問題都遭到地方反抗,加上政策態度不明,進度十分緩慢。
憂心能源發展的民眾提出,再生能源發展屢屢受到地方環保勢力阻撓,兩者間應取得平衡,讓綠能順利前進。
廖英凱承認,他雖是科學家,但他同意一座風機的發電效益,跟在地幾十年的土地公廟相比,土地公廟是比較有價值的。複雜的社會因素無法避免。
相對於一般民眾對再生能源有很高的期望,廖英凱認為,未來能源發展有其限制,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選擇權也受限,而非無限可能。但現場民眾仍積極從超導應用、家用電池儲能系統特斯拉、儲能腳踏車、3D列印汽車等,表現出對各種新科技的興趣與高度期許。
溫室氣體歸零下的能源政策
另一個近年大眾關切的問題是氣候變遷。由於石化燃料的使用,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燃煤火力發電廠面臨轉型壓力。當再生能源不夠支持所有的能源需求,要讓溫室氣體歸零,又該採用哪項策略?
比爾蓋茲在2010年提出計算公式 CO2=P x S x E x C (註1),表示要將CO2 排放降到0,必須將發電所產生的CO2降到0,一般的減碳方法成效都很有限。比爾蓋茲不諱言,他正在支持一項創新的鈾發電技術。
廖英凱指比爾蓋茲的公式裡,可將發電產生的CO2歸零的方式有碳封存、再生能源與核能三種,「似乎暗示著努力的方向」,但廖並未進一步說明。
Bill Gates 在TED 的演講。圖片來源:擷取自TED TALK |
民眾主動求知 表現參與精神
由於能源議題具複雜性與專業門檻,在能源論戰上,民眾常被逼表態支持或反對核能。有與會者質疑,許多民眾明明不懂卻要表態,並不妥當;但也有與會者認為,不能因不懂而畫地自限,應主動求知。縱然彼此想法不同,但這就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