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的「SEA Street」案例
2000年,西雅圖的公共設施局(Seattle Public Utilities)、交通局(Seattle Transportation)和部分居民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項稱為Street Edge Alternative Project的實驗性計畫,為街道邊緣的設計提供別於傳統的替代方案,簡稱為SEA Street。
計畫的基地位於西雅圖北部介於117街和120街的第二大道(2nd Ave)的路段,西雅圖公共設施局以自然排水的觀念和作法,將這個路段改頭換面。由於這個路段位於純住宅區,車流量不多,計畫的設計團隊將原本筆直且過寬的街道大量縮減為14英尺,勉強容納兩輛車可以擦身而過,並將道路設計的彎彎曲曲,一方面減低車速,一方面利用道路彎曲產生的剩餘空間設計成淺低窪地(Swale),種植耐水的植栽,以容納並淨化柏油路街道所產生的徑流,除此之外,這條路段的改造還包括入了原本沒有的人行步道。
SEA Street的目的除了藉由自然排水來保護河川生態,免除不必要的工程,同時也致力於於塑造一個更舒適、美觀的街道環境,更進一步,SEA Street也希望扮演教育的功能,透過有別於下水道的開放露天的設計,讓民眾對都市硬鋪面、雨水徑流、和生態環境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由於SEA Street是一個實驗性的計畫,2000年完成後接下來的2年,西雅圖公共設施局就一直監測評估其自然排水的成效,作為日後街道排水設計的參考。結果發現,以風雨發生機率每兩年一次為設計條件的SEA Street,可以成功的在現地處理98%的徑流量,也就說是,利用地窪植栽地的自然排水設計,幾乎可以取代傳統下水道的功能,此外,研究也證實,SEA Street所選用的植栽和土壤也成功的移除了徑流中所含的污染物質。
從計畫一開始就與西雅圖公共設施局密切合作的在地居民對這個案子更是滿意,因為,對他們而言,最明顯的收穫就是家門前的環境變美了,彎彎曲曲的狹窄街道配上大量增加的花花草草,明顯提升了視覺和環境品質,也讓這裡的房地產價格頓時飄高,引起其他鄰里的羨慕,紛紛要求西雅圖公共設施局也趕快替他們的街道改頭換面一番。繼SEA Street之後,西雅圖公共設施局陸續與其他的地方的居民合作,又完成了兩個類似的計畫:110th Cascade以及Broadview Green Grid。
處處都有自然排水的機會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慮,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想辦法把公共設施埋到地下都來不及了,怎麼有可能找到多餘的空間來進行自然排水?其實,城市裡有很多現有的空間,舉凡公園綠地和街道旁的植栽區域,只要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扮演容納和淨化徑流的角色。而所謂「自然」排水系統,也不一定要採用像在SEA Street那樣看起來像自然的設計形式,只要抓住利用自然的機制的精神,設計上有很多可能性。同樣位於美國西北地區的波特蘭(Portland)市區內,就有很多很好的設計案例,例如位於波特蘭州立大學旁第四大道(SW Fourth Ave), 人行道上的植栽區就設計為可以入滲和淨化雨水徑流的區域(Stormwater Planter)。
永續前瞻的徑流管理策略
顯然,在都市空間規劃上只要多用一點心,不一定要做下水道的大工程才能解決排水問題。以上舉的西雅圖和波特蘭的兩個例子,只是歐美屬不清的成功案例之一,面對都市徑流的問題,先進國家已經開始朝向更具經濟效益、對環境更友善、更具永續前瞻性的徑流管理策略,不再只侷限於純粹排水的落伍工程。「自然排水」的作法,也已經成為是街道和基地設計的主流,越來越多具有環境意識的地景建築師和都市設計師,也開始與水文、植物、以及土壤學家一起合作,投入改造街道排水設計的行列。
歐美自然排水系統的應用和其永續性的徑流管理觀念能夠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示?
以自然排水系統來減低水患威脅
首先,我們瞭解到,興建傳統水泥渠道的排水工程和下水道已經是一個落伍的作法,即使在水患控制的角度上而言,都越來越無法發揮作用。台北市擁有極高的雨水下水道普及率,但過去幾次颱風豪雨後仍然無法避免都市大淹水,這樣的經驗告訴我們,都市絕對不能完全仰賴雨水下水道來免除都市水患,正因為雨水下水道採取中央集中式的排水系統設計,一旦疏於維護,系統的某個地方堵塞或是雨量來的過大過猛時,一個環節出錯,整個系統就崩潰,反而造成更大的災害,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越來越不能預測的今天,我們也越來越不能信任依賴機率計算為基礎的都市工程。
對人口密地高,都市不透水性也越高的台灣都市而言,也許現階段我們還是必須利用雨水下水道來協助排除過剩的雨量,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歐美採用自然排水系統以及其他都市徑流減量的策略,來分擔雨水下水道的工作。以徑流污染的角度而言,儘速採取自然排水的策略也是必要的,既然台灣的污水處理廠並不處理都市徑流,我們更需要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淨化徑流,避免對台灣的河川生態造成更多的負擔,此外,自然排水系統所提供的雨水入滲,更是台灣都市地下水補注的好機會。
鄉村更應採用自然排水系統
自然排水系統相較於傳統結構性的排水工程而言,既不耗時又不費錢,在都市中,只需要對現存的公園綠地和街道做很小的更動,就可以達成目的,對政府的財務負擔小的許多。在其他人口不較不密集的鄉鎮或農村地區,更應該採用自然排水的作法,與其讓由一條又一條大而無當、有著粗糙不堪街道邊緣的柏油路曬太陽,不如學習西雅圖的SEA Street,改頭換面從新設計,不但能提升鄉村街道的環境和景觀品質,更能讓街道為水患的防制盡一些力。
尤其是近來許多不曾淹水的鄉下地方開始面臨水患,地方開始要求政府興建排水工程,在歐美國家都已經摒棄傳統排水工程之際,我們沒有必要在此時花大錢興建這樣落伍、不管用、又不永續的水泥工程,在尚未建立排水工程的地方,我們應該更有機會好好規劃出一個前瞻性的徑流管理策略,以最效也最經濟的方式,設法減少地方的不透水鋪面,利用自然排水系統來管理水患的問題。
與其「排水」不如「儲水」
歐美的「自然排水系統」雖然仍帶著「排水」的字眼,但觀念上反而更是「蓄水、儲水」的作法,將雨水蓄留在當地,在徑流發生的地方就現地處理,在問題的發生的源頭解決問題,遠比傳統上把所有問題集中然後搬運到十萬八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處裡來的有效益。
大自然賜給台灣豐沛的雨水,然而我們卻是一邊飽受水災之苦,一邊又極度缺乏水資源,在叫渴的同時卻又把從天而降的水往外排,我們對雨水和其他水源的管理出了極大的問題。台灣的水環境管理的確有許多先天上的困難,但最大的障礙來卻是來自於觀念的本身,過去「排水」的信念正是一個需要被檢討和突破的觀念,以「儲水」取代「排水」,向歐美永續性的徑流管理策略學習,採用自然排水系統,一方面蓄水,一方面又可以減低水患的威脅,對台灣不是一舉兩得嗎?
【延伸閱讀】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西雅圖凹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