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龜類在過去短短四年之內,極度瀕危的物種數目已激增為過去的兩倍以上。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在近期所發表的一份亞洲地區陸龜與淡水龜貿易研討會論文集中表示,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亞洲地區淡水龜已被列為受威脅物種名錄之中,且超過半數的物種已被認為是屬於瀕危物種之列,科學家與保育人士正大力疾呼應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才能有效保護亞洲地區的淡水龜。
在亞洲陸龜與淡水龜常被利用在食用、傳統藥材、宗教放生、裝飾品及當成寵物等用途。在這些利用形式中,又以食用與傳統藥用對龜類的生存造成最大威脅,其中又以中國南部是最大的龜類食用消費市場。台北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資深計畫主任陳楊文表示:「在亞洲許多國家,鱉常被認為是高級的食物,在印度其售價甚至可達雞肉或羊肉的六倍;而其他種類的淡水龜,其龜板則為供應傳統藥用市場的需求而被交易販售。」在香港及台灣廣受許多消費者喜愛的龜苓膏就含有龜板的成份,廠商宣稱其有治癌的療效,而常被當成補品食用。僅台灣地區每年平均即輸入100公噸的龜板(註1),各地實際的總貿易量可能還要更多。
據國際保育聯盟(以下簡稱IUCN)陸龜與淡水龜專家小組及亞洲龜類貿易工作小組等專家群表示,亞洲地區目前至少有90種淡水龜及陸龜,而其中74%的物種被認為已面臨生存的威脅。且超過一半的物種被認為有瀕臨絕種的危機,其中包括有18種已屬極度瀕危,而已有一種可能已經絕種。
在今年九月IUCN所公佈的受威脅物種紅皮書名錄中,全世界已有24種龜類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而IUCN於1996年所公佈的資料中,則僅有10種。陳楊文主任表示:「僅就極度瀕危物種數而言,在過去四年內增加的種數即超過2倍,顯示其情況已快速的惡化。」
為了減緩及管制國際間的龜類貿易,今(2000)年4月所舉行的華頓盛公約第十一屆會員國大會中通過將亞洲地區所有9種閉殼龜(註2)列入華頓盛公約附錄二的名單中。被列入附錄二的物種,需透過申請許可證的方式才可進行國際貿易,以進一步達到保護的目的。
為了加強亞洲各國對龜類的保護,在1999年12月於柬埔寨的金邊召開了「亞洲地區陸龜與淡水龜貿易研討會」。研討會是由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SC)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籌辦,有來自東亞、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16個國家4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其中包括龜類生態學者、政府代表、國際非政府保育組織、傳統中藥業者及動物學者等。研討會中討論了龜類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並提出為因應這些逐漸加鉅的威脅,各國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等建議。
此外,研討會的結論中認為,因為貿易而導致生存受威脅的陸龜與淡水龜物種數逐漸地增加,尤其是在亞洲地區最為嚴重,會議中並決議應進行更多的區域合作計畫,並採取行動以確保龜類的永續利用,並要求華盛頓公約秘書處召開研討會,以進一步探討因為貿易所造成的龜類生存威脅問題,並研擬確保這些物種保育的解決方案。
此次研討會中與會專家所提出的建議之一,是將亞洲地區所有龜鱉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名單中,並將部份的物種提昇至附錄一,因此可嚴格管制這些物種在國際間的貿易行為。此次研討會與論文集蒐集了各國超過80種龜類的現況資料,標示出各種貿易管道與消費的型態,分析各國與龜類保護相關法令與執法的架構,並評估各國及區域性因貿易所造成的龜類族群生存威脅。在此論文集所提出的建議中,對各國保護龜類有關法令及應改善部份有詳盡的整理,並對已制訂的各地方、州省及中央各級有關龜類保育法令亦有所探討。與會專家並呼籲應該進行更多有關貿易的調查研究及加強對大眾的保育教育,以凸顯這些物種所面臨的生存威脅。
台北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研究專員吳郁琪表示:「海龜保育問題已經廣泛受到重視,也有部份組織與個人正參與陸龜及淡水龜的保育行動,但是陸龜與淡水龜並未得到與海龜保育相當的支持與認同。而且在許多方面,陸龜與淡水龜的保育問題遠比海龜還要嚴重,現在若不立即採取行動,部份的種類將有可能永遠地消失。」(2000.11.9)
配合上述資料,台北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另有圖片(jpg)檔可供參考,如有需要,可洽詢本會,我們將利用email傳送給您。對於上述內容若有任何相關問題,也歡迎洽詢本會,電話:2362-9787,Email:treatai@ms1.hinet.net
註1:一般中小型龜類的龜板,每塊(每隻)的重量約在50~100公克之間,約需有10,000~20,000塊龜板才能重達1公噸。
註2:台灣地區原生的食蛇龜及水族寵物店可發現的馬來閉殼龜、黃額閉殼龜等,皆已列入附錄二的物種名錄。而食蛇龜於國內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本文摘錄自【野生動植物網】http://www.wow.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