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 | 環境資訊中心

刺桐

2001年09月20日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攝影:楊宗愈

相信常常經過科學博物館與植物公園間西屯路段,也就是所謂「景觀道路」的遊客,應該對種在馬路中央的行道樹不陌生,秋、冬時樹葉轉黃相繼落下、春天開紅花、發新芽等這些四季明顯的轉變。

在分類學上屬於豆科(Leguminosae Juss.)刺桐屬(Erythrin L.)的刺桐(E. variegata L.),是一種落葉性的大喬木。不過它雖然名為刺桐,我們也可以在樹幹及枝條上找到一些小刺(圖1),但若是和「木棉樹」、「美人樹」(木棉科植物)等樹幹上的硬棘相比,那可就是「小巫見大巫」嘍。刺桐的葉子是互生的三出複葉,青綠色,摸起來是光滑的紙質,不過剛長出來時可是被有許多黃褐色的茸毛喔(圖2)!頂端的小葉呈闊菱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約有9~15公分,葉先端是銳尖形,葉基是圓形或截形;葉柄很長,約有8~12公分,小葉柄基部有蜜腺一對(圖3)。頂生的「擬總狀花序」可長達近20公分(圖4);花鮮紅色,沿著花軸作傾斜狀排列(圖5)。花萼略肉質,花初期可將花整個包裹住,之後二裂張開伸出花瓣,多數時是不對稱;花瓣5枚,幾乎將整朵花包裹住的「旗瓣」特別發達,卵狀長橢圓形而略反捲,而另外兩對的「翼瓣」及「龍骨瓣」,呈長橢圓形,形小較不顯眼;雄蕊10枚,和白木蘇花一樣,也是呈「單體小蕊」(請參考簡訊第146期,民國89年1月份),花絲鮮紅色;子房有短柄,柱頭頭狀。果實為莢果,呈長條念珠狀,兩端略膨脹,約15~30公分長,剛結果時為暗褐色(圖6),成熟時則轉為黑色。種子圓形,深紅色。

刺桐屬約有200種,不過只有這一種刺桐分布在台灣;而本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中國華南地區、台灣、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高棉、越南)到大洋洲的波里尼西亞等地。在台灣,由於刺桐的生長迅速、花朵艷麗,所以它和它的一些親戚(例如黃脈刺桐、珊瑚刺桐、雞冠刺桐、蝙蝠刺桐等)普遍為各鄉鎮市公所及學校等栽植作為行道樹、公園綠蔭及校園綠樹(圖7),而事實上,刺桐僅原生於南台灣及蘭嶼、綠島。

刺桐的達悟話叫“suvan”,意思是「鬆軟木材」,所以在蘭嶼,刺桐的枝條可被砍來當籬笆或是作為薪柴,除此之外,它也是蘭嶼島上的一種重要的植物,因為當刺桐綻開火紅的花朵時,就表示飛魚季開始了。春天是刺桐的花期,所以在這時候前往蘭嶼,出了機場向右走(往紅頭方向),約百步時往山邊望去(圖8),就是刺桐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