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白棘三列海膽的減產,人們開始捕捉較難捉取的口鰓海膽及紫海膽。口鰓海膽 Stomopneustes variolaris (Lamarck,1816)俗稱”粗刺黑膽”,具有黑綠色的粗糙大棘,在水下大棘會顯出墨綠色的螢光。牠們有挖洞躲藏的習性,會用棘刺及牙齒在岩壁上挖出一個個適合自己躲藏的洞穴,而靠洞穴內面的大棘也因此磨得較短、較鈍,且剛好合於自己的巢穴。本種主要也是以大型藻類為食,白天躲在洞中,晚上則外出覓食。本省各地及離島的淺海礁岩區都有分布,但似乎以南部較盛。
紫海膽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A. Agassiz,1863)俗稱”細刺黑膽”,牠們的生態習性與口鰓海膽相似,兩種在北部海域的礁岩區會同時出現,但紫海膽似乎偏愛較低的水溫,在南部的墾丁、小琉球等地就不見其蹤跡。紫海膽是中國附近海域的特產,僅在中國沿海、臺灣及日本海域有分布,且在各地都是食用性的種類,甚至在大陸及日本已有人工養殖以供食用。本種的大棘呈紫黑色,較口鰓海膽尖細而光滑,但在遠處看來極易與口鰓海膽混淆,因此在混合出現的北部海域,必須相當靠近才能區分。由於兩種海膽都有挖洞的習性,因此在海底經常造成岩石千瘡百孔的景觀,且採捕時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術與工具才能將牠們完整挖出。
由於人們是趕在海膽生殖前吃牠們肥滿的生殖腺,使牠們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即已陣亡,因此,除非能以人工繁殖、飼養的海膽取代直接由野外捕捉,否則幾年內野外的海膽很快就會被吃光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