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病態建築症候群」 小盆栽一週見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戰勝「病態建築症候群」 小盆栽一週見效

2016年03月08日
本報2016年3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長時間待在室內的現代人,若發現自己有嗜睡、易疲勞、無法專注,甚至頭痛、噁心、皮膚乾癢等狀況,很可能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解方正是從改善空氣品質做起,環署8日下午發佈可淨化室內空氣的植物,指出若在室內空間中,每一平方公尺放置兩盆9公分盆徑的植栽,一週左右便可讓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20160308淨化室內空氣植物

這些植物分解揮發性有機物的效果最好。攝影:賴品瑀。

環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指出,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來源大致有對外門窗的落塵、人類活動密度高處產生二氧化碳、新裝潢、電腦與表機等電子產品釋放甲醛、苯類與臭氧,浴廁排泄物的氨等。除了加強通風換氣、加裝污染源防治設備外,還可以挑選適當的植物,一週內便可能讓二氧化碳濃度降低10~17%、甲醛26~47%、及落塵23~43%,是最自然環保的淨化室內空氣方法。

環署發佈「淨化室內空氣植物居家生活版」,提供相關室內植物淨化空氣及維護管理資料。參與這項計畫的台大園藝系教授表示葉德銘表示,植物淨化空氣的原理有三,包括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利用酵素將甲醛分解,轉換為植物生長的養分,而葉片較凹凸甚至有絨毛的植物,則因這樣的特性有吸附落塵的物理性效果。

袖珍椰子、心葉蔓綠絨、非洲堇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火鶴花、中斑香龍血樹、白鶴芋最能分解甲醛、非洲菫、鐵十字秋海棠、皺葉椒草則可吸附落塵。

20160308淨化室內空氣植物

台大園藝系教授葉德銘。攝影:賴品瑀。

葉德銘表示台灣得天獨厚有很多植物,建議可以根據需求,做多樣的搭配。「植物長得好淨化空氣的效果才會好」,葉德銘更提醒照顧室內植物首重光線的提供,如果環境太暗,應該提供人工照明或移往較明亮的地方。至於如何判斷需要澆水,則是將手指深入盆土下兩公分處測試,乾了才需要澆水。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