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大夥來「韌性」 農民變身科學家與自然共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你來報報】大夥來「韌性」 農民變身科學家與自然共生

2016年05月10日
本報2016年5月10日台北訊,公民記者劉軒含、陳家銘報導

你聽過「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嗎?公民科學家除了推廣友善環境,還可以增加農地收益並且活絡地方,甚至連大學都倚賴他們的生態調查資料呢!2013年起,位於花蓮瑞穗鄉的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因為運用公民科學家的概念,讓社區內的農產業與自然生態達到和諧共生的成果。

農田常見動物紀錄表。攝影:陳家銘。

學術團隊製作農田常見動物紀錄表,方便農民指認物種並記錄。攝影:陳家銘。

「公民科學家」是由一群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學術團隊發起,邀請農民們一同參與「韌性思考」計畫的角色稱謂,目的是培養農民的科學知識與體察環境受威脅的能力,進而引發社區甚至社會層級的土地關懷行動。於是,這群訓練有素的農民即是「公民科學家」。

藉此,科學家、公民科學家與公眾三者,建立更多互信基礎,還能加強人們對生態系統的應變能力,藉以提升地方的「韌性」(resilience)。因此「韌性」越高的社群人與物種當然就越LiPaHak囉!(阿美族語開心、快樂的意思)。

目前富興生態農場內種植甘蔗、地瓜、甜玉米以及有機蔬菜等,讓農產獲利與生態兩者能兼具。

農田常見動物紀錄表。攝影:陳家銘。

富興生態農場的農產品與文創商品。攝影:陳家銘。

專家們為了訓練農民收集數據與觀察物種,設計彩色圖像勾選的「農田常見動物紀錄表」以方便指認,例如可以目視或聽音辨認的澤蛙、小雨蛙、拉都希氏赤蛙、盤古蟾蜍等12種蛙類,以及可能會吃作物的紅鳩、烏頭翁、環頸雉、花嘴鴨、紅冠水雞等18種鳥類與野兔、月鼠哺乳類動物。

有趣的是,也許為熟悉環境使然,平均年齡近60歲的公民科學家們,他們蒐集成果甚至比研究人員還多;更有村里孩子見長輩在田裡的動作有趣,而引發對自然事物的興趣,形成學術研究和人文傳承相乘的局面。

北部民眾可以在每周六,到台博館南門園區的「田裡有腳印」市集,來喝杯LiPaHak生產的「韌性甘蔗汁」,駐足聆聽教授與公民科學家們講述有趣的生態與社區經營理念。現場還發送「農友田間動物紀錄表」,推廣民眾成為公民科學家的能力,一起打造「韌性」家園。

東華大學教授吳海音(右)與公民科學家(左),在田裡有腳印市集邀大家品嘗富興生態農場的「韌性甘蔗汁」。攝影:陳家銘。

東華大學教授吳海音(右)與公民科學家(左),在田裡有腳印市集邀大家品嘗富興生態農場的「韌性甘蔗汁」。攝影:陳家銘。

※ 本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環保署、大安社區大學、台灣和平草根聯盟、靈山文教基金會合辦之「2016環境大聲公‧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實作作品。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