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春季霧霾嚴重 專家:不能怪印尼!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大馬春季霧霾嚴重 專家:不能怪印尼!

2016年07月05日
作者:達邦樹 • 無聲的吶喊

2016年3、4月的乾旱季節,東馬沙巴州和西馬半島先後出現霧霾,情況甚至嚴重到學校數度停課。人們矛頭一致——又是印尼!

然而,事實卻是——霧霾並非印尼獨有的「特產」,除了8月至10月由季候風送來的鄰國霧霾,大多數時候的霧霾卻是「大馬製造」。

從遠處便可看到馬來西亞康樂橋附近的巴生河保留地至今仍不斷冒煙,導致該處空氣嚴重污染攝影:陳成發。圖片來源:達邦樹 • 無聲的吶喊

乾燥引發地下火苗 距吉隆坡市中心僅20公里

馬來西亞全球環境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GEC)主任費扎帕里斯(Faizal Parish)透露,今年上半年罕見的持續高溫以及3月至4月間的異常霧霾,並非來自印尼,而是本地林火所致,而火源是來自乾燥易燃的泥炭地(peatlands),因天乾地燥而引發地下火苗,繼而燃成地面林火,雖然大部分都是小規模的火患,並且及時採取行動,沒有蔓延成大規模的燃燒,卻造成影響廣泛的霧霾。

他指出,該組織單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雪邦市,臨近國際機場的範圍就發現10個火點,雪邦市至巴生之間的範圍,則發現至少24至25個火點!

人們尚「不知不覺」的是,距離吉隆坡市中心20公里至30公里以外的泥炭地,也有觀察到潛伏自燃危機的火點。

馬來西亞雪州牙直利大道(GUTHRIE)部分路段,周邊正是維持環境生態系統平衡的泥炭地,但大部分已開發為油棕和農業種植。攝影:陳成發。圖片來源:達邦樹 • 無聲的吶喊。

沙巴4000公頃林火 學校被迫停課

相比之下,東馬沙巴州的泥炭火情況卻嚴重得多,潛伏自燃危機的火點範圍,甚至已經燃燒的林火,面積達4000公頃!加上高溫天氣,造成3月至4月間霧霾籠罩,受影響地區的學校被迫停課、農業活動暫停及空氣素質惡化,影響人體健康。

這段期間的霧霾,並非來自印尼,而是雪州和沙巴境內的泥炭地起火所致,但人們因對泥炭地缺乏認知和關注,習慣性地將苗頭指向印尼,不曾想過是自家的責任,火頭是在馬來西亞。

雪州牙直利大道(GUTHRIE)部分路段,周邊正是維持環境生態系統平衡的泥炭地,但大部分已開發為油棕和農業種植,人們隨手丟煙蒂的惡習,也常引起火苗,引發林火。

地下火苗難撲滅 更易死灰復燃!

泥炭地上的火,有別於一般地面火,一旦燃燒就很難撲滅,即使撲滅地面上的火,地下火苗仍在燃燒,隨時會再重燃。這也是撲滅泥炭火最棘手之處。

費扎帕里斯強調,因開發而缺水的泥炭地,一旦久旱就變成極易燃燒的「導火線」,地面一旦燃燒,就會蔓延到地下的泥炭,並且持續蔓延。地面的燃燒因著氧氣充足而形成火焰,地下的缺氧燃燒則是像煙蒂或燒烤式的悶火,不斷產生濃煙。

「泥炭火所產生的煙,比一般的火高出100倍、200倍,而且會燒很久!」

要撲滅林火,必須往地下灌水,但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停噴水3分鐘,就會耗盡一輛消防車1800公升的儲水,若地下火苗仍在,則須在周圍尋找水源。否則地下火苗會持續悶燒幾個月甚至幾年,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再次燒到地面。

「當你以為火滅了,其實未必,只要持續乾旱高溫無雨,很容易就『死灰復燃』,我們在雪州偵測到的一個火點,至少就重燃了四次!而且沒有冒煙或其他明顯徵兆,卻在一、二天內重燃。」

直升機偵察起火熱點

他舉例,加拿大是全球最多泥炭地的國家之一,在外人眼中「四季如畫」,但在「冰天雪地」美景之下的泥炭地,其實藏著持續燃燒了十年之久的地下火苗!冬天雪地成為一道隔離層,但當春天冰雪融化,太陽開始照射,地下火也跟著冒出頭來,所以當地的負責單位長期有直升機小組以紅外傳感器偵察熱點。

泥炭禍患在馬來西亞並不罕見,只是人們所知匱乏,更少見於媒體的報導焦點。

2010年2月,柔佛州至少有180公頃的泥炭地發生火患;2013年,雪蘭莪州瓜拉冷岳北區森林保護區發生泥炭火患,燒毀至少36.4公頃的森林;2014年2月份,雪州境內的灌木林火和泥炭火就超過2000宗,包括宜力大道(ELITE)25公里處的泥炭地林火,燒毀43公頃叢林,消防局觸動13支消防隊,花了十天才撲滅這場林火! 2015年,砂拉越美里超過200公頃的泥炭地被燒成焦土。

馬來西亞全球環境中心主任費扎帕里斯:「泥炭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氣候和生態平衡調節器,在雨季時吸水儲水,更是乾旱時節重要的地下儲水庫。」

【認識泥炭地】
神奇的「大地海綿」
泥炭地是地面上的有機物質,比如樹幹、殘枝敗葉等殘餘,經年累月風華、腐化而半分解或全分解,慢慢積累而成泥炭地。整個過程不是一個星期、幾個月或幾年的事,而是千萬年之久,遠至恐龍時代、上一個冰河時期,一旦消耗殆盡則難以恢復,所以是極其珍貴的地質,亦稱熱帶低地泥炭沼澤森林。

泥炭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也是煤最原始的狀態,地球上的煤100%是來自泥炭地,隨著周圍環境變化,比如壓力增加導致泥炭變得堅固,最終成為褐煤。

世界各地180個國家都有泥炭地,總面積約4億公頃,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3%,從北極到熱帶低地皆有,在北半球及南半球,只要氣候和環境不限制有機物質分解累積,就有泥炭地。全球泥炭蘊藏地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的荷蘭、愛爾蘭、蘇格蘭、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北美的加拿大、美國的密西根州、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區(Everglades)。

熱帶地區泥炭地面積只佔全球泥炭地總面積的10%至12%,其中60%在東南亞區域,主要分佈在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和泰國,面積最廣的是印尼,約有2000萬公頃,其次是馬來西亞,約有260公頃,尤以東馬的砂拉越州最多(約160萬公頃),西馬半島則有大約80萬至90萬公頃,面積較小的泥炭地則分佈在菲律賓、越南和巴布新幾內亞。區域泥炭地的碳儲存量,則佔全球泥炭蘊含量的14%或680億噸。

所有的泥炭地都是濕地,但不是所有的濕地都是泥炭地。一般濕地是有機物質很少的礦物濕地,而泥炭地是有機濕地,所佔面積很大,會有茂盛的植被及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植物殘留,所以是自然界裡很重要的有機土壤,從地表到100厘米深的土質,一半是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質一部分是半腐化生物質,因生長在海岸低地的紅樹林,其腐化率低於繁殖生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