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警訊再進化 哪裡有水災 7月起氣象局報給你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手機警訊再進化 哪裡有水災 7月起氣象局報給你知

2016年07月09日
本報2016年7月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今年5月,許多民眾的手機都收到國家級的地震警報,而從7月起,民眾可能會再收到另一種警報。中央氣象局計畫將可能釀成嚴重災情的強降雨訊息,也透過「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WS),傳給警戒區範圍內的民眾,讓民眾在災害發生0~1小時前就可以預做準備。

氣象局七月起推水災手機推播,六月底測試訊息 圖片提供:中央氣象局
氣象局7月起推水災手機推播,6月底已經展開測試。圖片提供:中央氣象局

不過,這次強颱尼伯特期間,將維持現有防災機制,暫時不會發布,未來實施一段時間後會再檢討。

要精準指出未來0~6小時的降雨地點與降雨量仍非常困難,為增加預報精確度,氣象局已規劃新建五座防災降雨雷達。不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主任林李耀提醒:收到警訊後,民眾也要配合採取防災應變,才能減少傷亡。

「短延時強降雨」易致災  手機警告民眾提前預防

近年來,極端氣候加劇,尤其是短延時的強降雨,來得大又急,不僅造成都市淹水,也容易引發山區坍方、土石流等意外災害。氣象局為了讓民眾能在暴雨來襲0~1小時前,提前得到預警,並避開可能的災區。氣象局將透過手機推播,把警報傳給警戒區內的民眾。這套系統6月即開始測試,預計7月後,如果發生達到災害標準的大雨,將開始實施。而尼伯特颱風期間,暫時不會推播,先依現有防颱體系進行防災準備。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課長黃椿喜表示,這類即時警報不會只針對24小時累積雨量來看,而是對容易導致災害的劇烈天氣,例如短時間的強降雨過程、加上打雷、強陣風或冰雹等,發送對象也僅限於警戒區內的民眾。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比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比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15年,一場午後雷陣雨落在台北公館,時雨量更達131.5毫米,頓時淹水成災,基隆路甚至被戲稱為「基隆河」。今年6月2日桃機淹水事件,雖然有人為因素,但三小時累積雨量達150毫米,雨量驚人。強降雨造成的損失不容小覷,氣象局努力發展「極短時」的降水預報技術。

若預測結果達氣象局訂的災害標準,將仿地震預報系統,經由4G業者的基地臺,以PWS廣播方式傳送至民眾手機。

五座防災降雨雷達  「極短時」預報更準確

「極短時」降水預報,指的是0至6小時內的預報,對降雨地點與降雨量精確度的要求更高。黃椿喜表示,要在非常緊急且有限時間內,預測正確地點的明確雨量預報值非常困難。因為從颱風、鋒面、西南氣流以至於午後雷陣雨,雷雨胞的變化速度增快,精確預測十分不容易。

2014年5月15日之鋒面系統預報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2014年5月15日之鋒面系統預報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防災降雨雷達站的建置計畫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防災降雨雷達站的建置計畫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雷達科科長張保亮表示,目前氣象局有五座氣象雷達站,加上軍方兩座,可以涵蓋台灣多數區域。

但因台灣地區複雜的地形仍有許多死角,氣象局已規劃新建五處防災降雨雷達,預計2017~2019年間建置完成。

張保亮表示,防災降雨雷達對雨滴與降雨的估計更精確。待防災降雨雷達完成後,氣象局對劇烈天氣伴隨豪大雨的監控能力將有所提升,也可為民眾與災防機關爭取到更多應變時間。

發布警訊然後呢? 民眾應變知多少 

雖然7月起,民眾就可以收到警戒訊息,但林李耀指出,關鍵在於民眾收到資訊後後,有沒有進行相應的工作,或是配合疏散。他說,從上次發布地震警訊的結果來看,六、七成收到訊息的民眾並不知如何正確應變。地震該躲哪裡?願不願意配合疏散?相關配套都要做到,才能真正達到防減災之效。

傳統雨量站提供定點的降雨資訊加上雷達估計的降雨資料,可提供更全面精細的雨量分布資料。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傳統雨量站提供定點的降雨資訊加上雷達估計的降雨資料,可提供更全面精細的雨量分布資料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