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傷環境一樣柔軟 「菇菇皮革」以低成本搶攻市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不傷環境一樣柔軟 「菇菇皮革」以低成本搶攻市場

2016年08月30日
本報2016年8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視覺效果和觸感跟真的皮革一樣,就連尺寸也能跟一張全牛皮一樣大小——美國舊金山新創公司MycoWorks研發出一款革命性的材料,這種「皮革」不是來自集約化的養殖工廠,而是以蘑菇等真菌為原料製成,不僅柔軟、可塑性高,又防風、防雨,預估再過一兩年即可進入產業鏈,成為你我腳上鞋子的原料。

MycoWorks 正在研發各種質感的真菌皮革。MycoWorks研發的真菌皮革看起來就像牛皮一樣。(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MycoWorks 正在研發各種質感的真菌皮革。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真菌是工業原料的未來式。」MycoWorks認為,這種新材質可望用於建築、電池、汽車、服飾、甚至航太等產業上。今年七月,MycoWorks 已與兩家製鞋公司成為合作夥伴,要將這種新材質打入市場,取代動物皮革和發泡材質。

穿上真菌皮革不傷心 環保、動保人士都愛

真菌皮革的發明,有機會終結各種動物皮革。以往,一張牛皮要花上三年時間飼養牛隻,但是同樣大小的真菌皮革只需幾個星期就能收成;過程中也不會有任何動物受苦,更省下飼養動物消耗的大量資源。

此外,菇類的栽植可以在封閉循環中進行,真菌皮革幾乎不會有碳排放。

「一般來說,栽培菇類用的基質最後都可以直接丟棄,任其腐爛。」MycoWorks 共同創辦人及技術長洛斯(Philip Ross)表示。同時,每批植物性廢料都能長出很多真菌以加工製成皮革,剩下不用的廢料還可轉賣給農場做肥料。

真菌皮革還有另一層好處,常用於培養菇類的基質──如玉米芯等植生原料──在它們身為植物時,生長期間會吸收二氧化碳;死亡、經分解後,二氧化碳就會重新回到大氣;但若被轉換成真菌皮革這類的新材質,就能將二氧化碳捕捉並「固定」在鞋子上。

MycoWorks研發的真菌皮革看起來就像牛皮一樣。(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MycoWorks研發的真菌皮革看起來就像牛皮一樣。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皮革質感任你選 化學除臭劑也不用買了

MycoWorks表示,只要改變真菌皮革的製成條件,就能有不同成果——鱷魚皮質感、甚至完全不同於動物皮革的新奇材料都有可能。

「我們可以在蕈類的生產過程中,精準地操控其組織密度,這種效果是生產動物皮革時無法掌握的。」洛斯進一步補充。設計師也能藉由掌握真菌皮革的密度,符合不同的吸水性需求。

不僅如此,真菌皮革還可作為「益生菌」的溫床,提供益菌生長的環境,消費者也不需要對著鞋子噴灑化學除臭劑了。

決勝點在於... 成本低廉不輸傳統皮革

儘管吸引了動保與環保界人士的高度興趣,但洛斯認為,真菌皮革最大的成功潛力,還是在於能與傳統皮革一較高下的低廉成本。

2013年MycoWorks剛成立時,洛斯和執行長蘇菲亞(Sophia Wang)致力於發展以菌絲體為主要成分的磚塊,希望能以此取代傳統建材。但建商算盤一撥,發現這種「真菌磚」每平方英呎需花費50美元(約新台幣1591元),比木材、軟木、合成塑料都要來得高,讓MycoWorks苦無市場發揮,直到服裝產業去(2015)年對真菌材質產生興趣,MycoWorks便把握機會推出真菌皮革,趁勢而起。

洛斯指出,「人們總是樂於推銷他們身上穿戴的特殊材質,並引以為傲,但卻不太會談論住家用的建材。人們不會像炫耀手錶一樣談論建築用的石膏板。」

MycoWorks 計畫明年在舊金山灣區開設生產基地,初期產品的成本與高檔皮革相當,但預估在未來四年內,真菌皮革的產量提高,每平方英呎的成本即可調降至五美元(約新台幣159元),足以打入競爭激烈的皮革市場,與傳統皮革一較高下。

真菌皮革「不僅僅是道德和意識型態的議題,其低廉的生產成本還可大大提高市場的接受度。」洛斯表示。

運用真菌皮革製作的長夾。(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運用真菌皮革製作的長夾樣品。圖片來源:MycoWorks提供。授權方式:media use。

目前,MycoWorks 已經提供樣本給鞋子設計師,期待新的創作材質能激發他們的靈感,希望在今年底完成第一代真菌皮革鞋的設計原型。

未來,真菌皮革有機會以低調的姿態慢慢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我們不會刻意標榜為『環境友善』(good for the environment)產品,」蘇菲亞表示,「因為該產品就是『環境的化身』(It is of the environment)。」

順利的話,真菌皮革鞋將在 2017年上半年問世。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