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龍灘、燕鷗與人 | 環境資訊中心

活龍灘、燕鷗與人

2002年07月19日
作者:鄭謙遜 (澎湖野鳥學會)

活龍灘是近年來新形成的沙洲,位於鳥嶼西側的海面上,外形成蜿蜒的長帶狀;漲潮時,部份區域被海水淹沒,形成東、西二塊;退潮時,延綿約1公里,最近處與鳥嶼相距不到20公尺,中間水域也僅及踝。十幾年前,這一帶海底原本只有兩小堆沙洲,面積也僅像籃球場大小而已;經過幾年的快速沖積,大概在十年前,即已形成目前的規模,但是,外形與面積依舊每年變化。



民國83年前後,小燕鷗即漸漸出現在該島,並發現有繁殖行為。84年~87年期間,澎湖縣野鳥學會曾多次前往調查,發現小燕鷗每年大約都有2、3百隻在該島繁殖,此外,還有蒼燕鷗也有數十隻。就在此時,有些旅遊業者看準了這塊沙洲的媚力,即在該島搭起遮陽設備,做起水上活動,招徠旅客。



由於,夏季是澎湖的旅遊旺季,也是小燕鷗的繁殖季,人們在該島的活動,直接影響了小燕鷗的繁殖。此外,有部份漁民,仍會於沿岸採集時,順手撿拾鳥蛋。澎湖縣野鳥學會發現這個問題之後,馬上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保育課反應,保育課乃與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澎湖縣政府觀光局,旅遊同業公會召開協調會,會後決議以活龍灘西沙洲西側的1/4供遊憩使用,東沙洲和西沙洲東側3/4劃為燕鷗保護區,繁殖期間,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進入,並在西沙洲以鋼筋綁線隔開。為喚醒當地居民對於燕鷗的保護,澎湖縣野鳥學會與保育課並輔導鳥嶼居民於89年成立鳥嶼燕鷗保育協會,讓保護燕鷗的工作,植根於當地居民。



開放的第一年,小燕鷗僅繁殖於東沙洲,第二年起,漸漸有數十隻在西沙洲築巢,後來,燕鷗了解到人類不再干擾、傷害牠們,慢慢適應人鳥共存的環境,加上東沙洲面積越來越小,於是今年全部移師西沙洲。



目前活龍灘是澎湖最大的小燕鷗繁殖地,七月中、下旬以後還有機會看到大約200隻的鳳頭燕鷗棲息;冬季更有黑脊鷗來此度冬。



這幾年來,相信曾到活龍灘的遊客,應該都看到,在一線之隔的另一邊,有數百隻的燕鷗在翱翔,在育雛,在嘶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