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的自然環境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北盆地的自然環境 (上)

2001年02月23日
作者:林俶圭(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台灣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台北盆地,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鄉鎮)?台北城的特色是什麼?您喜歡它嗎?

我想大多數的台北人,共同的印象會認為台北地區房子太多,街道擁擠,空氣污染,交通混亂,實在是一個不怎麼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台北市的近郊或社區裡就有非常多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例如:筆筒樹景觀、紅樹林河口溼地…等,是世界上所有國際級大都市中所少見,只是常常被忙碌的台北人所忽略了。

生  態

大台北地區是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形,盆緣山地最高處為南勢溪上游的烏來山區,海拔2100公尺左右,是屬於雪山山脈的尾稜。其擁有的林帶和台灣陸域自然生態環境的垂直分布大致一樣,依次為鐵杉林帶、檜木林帶、樟殼林帶、楠木林帶。平原地區及盆地外緣則有河岸溼地、河口溼地、海岸林、溪口林、紅樹林及東北季風林。所以和台灣全島的植物生態帶相較,除了缺乏高山的高山寒原、冷杉林外,森林類型相當完備。其物種和森林複雜度也都較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其他城市為高。因此擠壓的山脈和多樣化的微環境是台北先天優厚的生態條件。

地  質

台北盆地大約是在四百萬年前的地殼運動中被拱出水面的,由於位在菲律賓海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點上,地殼較薄,地下岩漿很容易從斷層處噴出地表。大屯火山群和觀音火山群就從二八○萬年前開始陸續噴發,直到二十萬年前才完全熄火。但到了六萬年前又發生斷層作用,此時盆地構造略見雛形,大科崁溪(大漢溪)在此後的三萬年被古新店溪襲奪,改道進入台北盆地,同時古新店溪再襲奪基隆河水,匯聚成現在的淡水河。從古台北湖第一次形成(六萬年前)到最後一次水退(1694)之間,有多次因海平面的升降而海進海退,盆地時而為湖泊,時而為沼澤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