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德國更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契機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比德國更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契機 (上)

2001年02月27日
作者:賴芬蘭

用市場供需的原理來看,德國目前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來發展其他能源的;而台灣正好處在一個關鍵點上,因為需求,我們會比德國更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停建核四,我們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將比德國更迅速。從能源趨勢上看,台灣可以走在再生能源的先端。

在七十年代,當第一次發生石油危機時,德國為了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用燃煤發電又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因此而制定核能政策,並對核電業者給予高額的國家津貼。一座座的核子反應爐就這樣被興建起來,一共19座,預計要滿足德國1/3的供電需求。

不過也在同時,德國的有識人士為了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加上環保意識的抬頭,對核電廠充滿高度風險的認知,更對無止境浪費式消費的憂心,而投入了節約能源與提昇用電效力的研究,全國施行的結果,在最後一座核電廠完工以後,這1/3的電力也就形成多餘。

這過多的電力當然必須被拋入市場,使得德國雖有廢核的共識,然而如何做,卻給執政黨非常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也是來自於反核,與擁核雙方。反核的固然不用說,他們恨不得立即關掉所有的核子反應爐,不肯等到2019年;而擁核的當然用各種方法要脅。我們可以看得到,要解決德國的核電問題其實比台灣棘手多了!

在德國的廢核政策上,首先要面對的是,這個能源政策後來雖證明是錯誤,但是核電業者會面臨到的損失,到底應該由誰來負擔?

德國的電力業者就是在當初錯誤的核能政策下,受到政府高額補助,才得以建造核電廠;而通貨膨脹先讓政府與業者吃盡了苦頭:建造預算不斷追加,業者不斷要求津貼與融資,沒有當機立斷的基民黨政府當然也不得不挺下去;此外在建造時預期會有高度的電力需求,在省能趨勢下事實卻證明正好相反。用核電是一個錯誤的結果,但是從前的舊政府無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