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回顧:禽流感疫情緊張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5回顧:禽流感疫情緊張

2005年12月27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62 %(票數:706)

近來隨著候鳥遷徙,在東南亞發生人類感染致死案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已從東南亞國家蔓延到中國內地、西伯利亞、土耳其,以及東南歐等國家,全球疫情緊張度隨之升高,全台也高度警戒,總統在之前將其提昇至國安層級。但是過度渲染遷移性候鳥被禽流感傳染及死亡的消息,宣稱遷移性鳥種散佈疾病,讓野鳥背負帶源禽流感的原罪各種關於禽流感的不實報導,已經嚴重影響各地鳥會的活動。傳達不正確的訊息恐將讓民眾忽略真正的感染來源,身陷更大的禽流感危機,而造成民眾過度恐慌,更是疏離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目前我們對於H5N1如何散佈仍沒有完整的瞭解,但可確定的是病毒散播有3種可能途徑:遷移性野鳥、家禽養殖場,與野鳥貿易。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日前召開的國際水鳥大會(Waterbirds 2005)中指出,目前病毒全來源都來自家禽養殖場。其實禽流感病毒種類很多,H5N1是其中高致病性病毒,但這種病毒很可能起源於家禽身上的低致病性病毒亞型,經突變之後才傳到野鳥身上。

賞鳥活動不直接觸摸到野生鳥類,而且一般不接觸家禽的民眾其實不用感到恐慌,政府單位應該將防堵禽流感的短期工作重點置於:1.阻絕錯誤新聞媒體報導、2.防堵走私盜獵、3.有效監測、4.儘速檢查防疫流程與後送體系;而長期的工作重點應更重視候鳥研究、基礎生物研究、環境監測與生物科技研發、良好與正確的訊息傳播管道與野生生物正確的相處之道。

另外,也應該反省大量消耗與大量生產交互循環的消費模式。當人類開始大規模養殖家禽,雞鴨擠在狹小的生存空間,通風不良,更甚者衛生差,因陋就簡,給了病毒交換基因、產生突變的場所。而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養殖戶大量使用抗生素、成長激素、殺蟲劑等,也進一步削弱動物對病毒的抵抗力,加快病菌突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