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家頂樓搭了絲瓜棚,從此我每年種絲瓜。
絲瓜生長迅速,需肥量高,耗水尤大,小苗時期還不顯著,伸長兩丈後,早晚需水各兩桶,供其解渴與茁壯,否則全株就縮皺皺,作無言的控訴。為了讓「他」在棚架的方格上,規規矩矩的攀長,我每天要引導「他」新生的卷鬚,到我期待的位置,「幫」他卷旋一番;雌花開時,為防止「他」近親交配,我到鄰近的絲瓜棚,摘採別家的雄花來授粉,花開不過午時,傍晚就得為「他」套袋,廢信封、釘書機,將小瓜果紮起。即使大費周張,大小蜜蜂、果蠅硬是有辦法釘孔、鑽洞,費盡力氣去營造他們哺育的瓜家,健全成熟的瓜果,十僅得二、三,但受孕後週來天即可收成。
三年來我摘採了三十餘條甜美的瓜果,十條洗澡用的纖維殼,平均一條絲瓜的成本是一千元。然而,我樂此不疲,年年讓「他」瓜瓞連。
最享受的是,四、五月間種子的破土與吐信,以及隨後每天快速的生長。每逢夕陽隱沒大度台地的時分,我在棚架下坐守滿天的霞光與寧靜,隨著蔓莖延展雜思絮想。九月風信一起,葉枯葉落,常敲得陽台上滿滿金屬狀的秋聲。
不到半年期間從生到死,重複著生命的輪迴與嬗遞。從初生充滿張力的希望與旺盛的生機,陪伴在溫暖、濕潤且陽光和煦普照的春夏晨光,經仲夏蜂花喧鬧、愛情紛擾纏鬥的懊熱午後與午後雷陣雨的傾盆,到瓜果飽滿懸垂,張結一季夢境的結晶,莖藤老葉便累聚渾厚粗糙的纖維,絲絲縷縷紀錄著日夜陽光與露水的痕跡,但死亡總像是猝然,在你未曾有過提示的某日,突然驚覺故事的幕落,蕭瑟的風霜,猛然戳入皮下的神經。
嬰兒的初出總是喜悅,成長總是甜美,花季前似乎也免不了一段晦澀與張望,只是,該「他」萌芽、抽莖、開花、結實、枯萎與終結,我無能也不願幫「他」駐顏有術或長生不老,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宿命,一張張駐存在種子中的基因計畫圖之外,星球的運轉也為「他」鋪好特定的軌道,即令彗星、隕石、天才與瘋子,出軌的意外不過是終結的提前。
該你天真、該你狂狷、該你躁進、該你血汗纏鬥、該你癡顛、該你頹喪黯然、該你平淡怡然、該你槁木死灰、該你每一份該然,惟一能做的,淋漓盡致的活出每分秒的該然。只是,成長偏偏佈滿意外與大大小小的逆料。當絲瓜的卷鬚昂然無懼的伸出,接觸什麼緊纏什麼,此即外在的宿命或機緣。當卷鬚挺空過久,錯失了所有可攀附的對象,頻常伸向自身莖幹,惡狠狠的緊勒在自己喉頭,我見過無數的攀纏意志,逼得生命另生側枝,雖不至於自殺,原有的莖藤亦已氣若游絲。
絲瓜如此,人的才氣不能免俗。
只是,綠色生命只能固守落地的一方,自由意志的展現處處受限,命定的秩序或機率較為單純,動物則多了一份空間的移轉,雖則兔子要終老,會回到他的窩;大象知其大限,會回歸族群間的祖塚。然而,該他馳騁飛躍,沒有動物會放棄屬於他的天性。仍總有時表達落葉歸根的土地歸屬,但不盡然是出生地的「生物地域」(bioregionism)主義者,還有一份慣性。當人成了家,所謂定了居,殼便愈來愈沉重,遠比碩大絲瓜拋錨的定力還穩重。
妻告訴我兩個故事。有回她前往澎湖野遊,遇見荒原中一戶人家,主人是唯一的老者,豢養的一大群雞鴨,談天之下得知,老者七十多年未曾離開澎湖一步,理由只有一個,「我出去了誰來養他們」;史提芬麥昆主演的「惡魔島」,道盡生命掙扎、生之意志的最高張力,一群囚禁在孤島的終身犯,費盡一切心機與嘗試,活著唯一的理由是逃出惡魔島。最後的時機終於來臨,兩人準備配合潮汐跳崖的時刻,達斯汀霍夫曼臨陣退卻,原因仍然相同,他養了一群豬,「我若走了,誰來養他們」。
生長季節的絲瓜棚下,我因每天必須的澆水,錯失了許多應允遠遊、上山的時機,終於在今夏,我設計出一勞永逸的簡單滴灌法,逃離了絲瓜的卷鬚,如願的上了雪山、合歡山等中央高地,也逃脫了三年來的慣性。而一到自然野地,便悔恨的回首絲瓜棚。
仲秋已過,昏黃時刻我仍獨坐絲瓜棚下,殘葉枯枝,平添些許落寞,東北季風與海汛的涼颼中,重新展讀「浮士德」,深深沉沉的知識與生命的悲劇,反教逃離終極的悲涼。我想,明春還是該種出一季翠綠。
本文轉載自【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網站】http://alishan.net.tw/taiwan/
原刊載於聯合報副刊199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