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端從遊客不斷閃向企鵝的閃光燈開始,當我們步入動物園的企鵝館時,想像四隻剛進入陌生展示空間的動物,面對擁擠的人潮、此起彼落的閃光,會是如何的景象。喜歡企鵝,就是可以忽略牆上的標語,不管動物的狀況而為所欲為。這樣的情形對無尾熊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如果牠們看到企鵝館外的人群,應該會因自身受到冷落而暗自竊喜,並獻給企鵝們深深的祝福。
而劇情在企鵝產卵後步入高潮,隨著預估誕生日期的接近,各家媒體逐漸進駐,甚至以現場連線報導。顯然野生動物的新聞比例已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峰。然而臺灣保育的工作現況卻未同樣的好轉,不時傳來查扣走私保育類動物的訊息,而棄養動物的量也不曾減少。
在大家的引頸期盼中,企鵝蛋卻未能成功孵化,但從美國動物園購進的十隻國王企鵝,又讓故事延續了下去。媒體記者以聳動但卻可能造成誤解的手法,繼續炒熱話題,從外型到行為的仔細比較,強調「美國企鵝」與「日本企鵝」的差異。但事實上,無論從動物園的「喜歡企鵝」手冊或是「Seabird」書中,我們都清楚地明瞭:所有的企鵝都來自南半球,何來「美國企鵝」或是「日本企鵝」之分。
過去曾有一段不算短的時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國王企鵝擊敗年度動物─蛇─佔據了電視與報章雜誌保育新聞最大的篇幅。這些來自遠方的嬌客,從行走、游水、生蛋、孵卵以至於打鬥,都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這群可愛的海洋生物,的確給予在臺灣的我們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無須花費高額旅費,便能見證這種難得一見的可愛動物。特別是對於在學的學生,也可以在適當的引導裡,親眼見到書本中的奇妙生命,在教育上,引進企鵝,毋庸置疑地,是一項有意義的事。
然而,原本教育大眾甚至藉由喜歡企鵝而引發關懷動物生存的美意,卻在日後失去了焦點,似乎像以往購買Hello Kitty或任何欠缺內涵的商業行銷般,除了造成一股瘋狂的「企鵝熱」以外,並無達成預期的保育教育功效。
動物園豢養了各種動物,成為大眾直接觀看或接觸野生動物的重要場所,但是以動物園為起點的教育活動,若欠缺適當的配合,就很可能扭曲了原意。電視媒體為刺激收視大眾,以渲染的方式報導新聞,像是前些時日爭相以民間遊樂場以啤酒餵食臺灣黑熊的報導,非但沒有意義,也與諸多媒體打著關懷野生動物保育的形象有所不符。
日前因為行為生態研討會的機會,去觀看了這群企鵝。的確,獨特的行走方式、曼妙的泳姿都讓這群生命顯得如此迷人。而不經意的轉移目光到鄰近的欄舍,卻看到一頭脫毛情況嚴重,不斷重複著呆滯動作的棕熊。牠該也是生活在較寒冷區域的動物吧!在沒有冷氣的情況下,真不知牠如何渡過無數個夏天,這樣的景況,讓我回想起早些年慘死在動物園的兩頭北極熊。
回顧國王企鵝進駐台灣的過程,讓我想起百貨公司不斷更新的櫥窗展示,由無尾熊、而國王企鵝,大貓熊則是大家猜測中下一波的訪客。從無尾熊館冷清的情況來看,大貓熊之後又是誰呢?誰能恆久抓住喜新厭舊的臺灣人心呢?而媒體記者能否充實有關的保育知識,脫離狗仔隊的報導方式,認真地擔起原本該肩負的部份大眾教育責任呢?
從企鵝身上,其實我們學的東西很有限,但我們卻也從企鵝熱事件學到了很多!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