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一個暑期營隊給小學的孩子們上課,課程名稱是「野生動物與展示動物大對決」。我準備了2部影片,一部是DISCOVERY出的《萬獸之王》,影片中生動地呈現了非洲大草原上2支獅群的生活面貌;另一部則是動物園網站下載的影片,是園方將好幾個展場動物的錄影短片剪輯在一起、放在網路上的。
看影片之前 先「選邊站」
我上課的方法是,先讓孩子們談談他們認知中的野生動物和展示動物有什麼不同,然後給孩子們看那2支影片,再問他們:「你認為動物如果可以選擇,他們會選擇當野生動物或展示動物?」接著,就讓孩子們分成贊成野生動物和展示動物的兩組,以類似辯論的方法,一來一往的說服對方;中途被說服或改變心意的人,只要提出換組的理由,就可以隨時換組。
我選擇這種上課方法,心裡打的鬼主意,其實是要讓孩子拋開「人」的角色,以動物的角度揣想動物的處境。我總覺得,這比我浩浩蕩蕩把所有相關於野生和展示動物的報告提供出來,更能引發孩子的共鳴。
兩種動物帶來的驚嘆
課程一開始,孩子們很快七嘴八舌地拋出他們心目中的野生動物與展示動物形象。歸納起來,孩子們認為,野生動物是:沒人管、比較自由、可能會餓死、生活空間比較大、常常運動、鄰居比較多;展示動物是:不自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生活很輕鬆、幫人類賺錢、生病了有獸醫看病、運動比較少。這時候,大家的意見都不算分歧,無論誰講了什麼,其他人也都表示同意。
接著放影片。孩子們一面看《萬獸之王》一面問:「為什麼公獅的地位比母獅低?」、「牠們去捕捉獵物的時候為什麼不團體行動?」、「獅子咬得死大象嗎?」……我心裡暗自叫好,這個呈現原始動物風貌的影片果然如我預想,能激發孩子想很多事情。他們一個個專注投入地盯著電視螢幕,甚至在我不得不因為時間限制而中斷播放時頻頻抗議;有趣的是,動物園錄影短片則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小孩一面看一面大吼大叫:「獅子怎麼那麼醜?」「牠們是不是有皮膚病啊?」「怎麼看起來心情那麼差?」「快點關掉!」但我並不驚訝,這些想法,其實也是我當時在準備影片教材時,心裡的驚嘆。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然後分組,兩邊人數勢均力敵,我讓他們輪流發表意見,另一方則要根據對方的言論反駁。令人莞爾的是,每個小孩突然都變成了動物的代言人,一開口就是我們怎麼樣、你們怎麼樣,戰況非常激烈!
小均說:「我們不怕沒東西吃,你看,我們還有專人照顧!」他是站在展示動物那方的。對面的小琳則回他:「你們每天都吃一樣的,我們有很多獵物可以選;而且,你們吃罐頭,我們吃新鮮的!」這時,展示動物方的小孩有點愣住,不知道怎麼反駁,跟我搭檔的老師趕忙加入他們(這位老師是我們事先安排的「樁腳」,特意來刺激戰局、協助小孩多想的),他說:「不過,我們生病了有人照顧,你們病在荒郊野外,最後只能死路一條。」這個說法一出來,換成野生動物方陷入苦戰,一個小孩突然說:「哼,我們寧願病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鄉,比較有尊嚴,才不要死在水泥牆裡面。」一時之間情勢又扭轉,而小孩的角度也從物質層次轉入精神層次。
就在這時,小伯岔了一句說:「但是我們會幫人類賺錢。」哈哈,有趣的來了。立刻有小孩反駁說:「我們動物幹嘛要幫人類賺錢啊。」好戲到,接著是一來一往的針鋒相對:「人很自私,為了利益就不管我們動物想要自由。」「要不是有我們,你們人類要去哪裡認識動物?」「我們要認識動物看影片就好了啊,誰要看你們病奄奄的樣子!」「我們是犧牲自己,造福人類耶!」「我們動物幹麻要為了人類犧牲自己!」「我們又不是只有犧牲,我們還可以保育啊,不然絕種怎麼辦?」「你在動物園裡面就不會絕種噢?!」我心裡暗自波濤洶湧,這些孩子竟然說到這麼核心的事情了。權力、教育、保育,這一直是野生動物與展示動物之爭裡面,最重要的幾個討論點。
而真正的高潮,其實是展示動物方的阿欽帶來的,他的意見是,動物園可以想辦法兼顧人工照料的好處,又讓動物可以擁有無限制的自由空間生活,他說:「我們又沒有不想要自由,我們只要把動物園擴張成非洲大草原這麼大,就好了啊!」當然,他這話一說出來,就有人說,那是不可能的,動物園沒辦法變成那麼大!
石雕的大象
辯論到這裡,其實我真正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孩子意識到動物的需要、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並且開始設想動物園可以往哪些方向改善。雖然討論內容還不夠深刻、也不盡然可行,但他們的心裡已經慢慢在醞釀一些新的想法了。
課堂的最後,我講了一個真實故事給孩子聽。在英國愛丁堡的動物園裡,他們「飼養」了一隻大象,飼養欄旁邊有一個牌子用大字寫著:「在這個動物園裡,除了這一頭之外,你看不到任何大象。」旁邊的小字繼續說明:「大象是智慧很高的社群動物。在野外,母象跟下一代緊密生活在一起,小公象在成熟期會離開母群,成年公象會在母象發情時,和象群結伴為伍。愛丁堡動物園根本不可能提供那樣的環境條件,因此我們決定不圈養大象。」那頭大象是石雕的!
孩子們聽完這個故事都很滿足,有人說:「這個動物園真好!」我心裡覺得開心極了。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