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金門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走入金門

2002年07月11日
作者:陳佳珣

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呈現金門給我的感動?我該怎麼做才能呈現金門深厚的內涵?這塊有悲傷、有無奈、有文化、有歷史、有生態的美麗島嶼,希望透過節目報導,讓大家對這塊土地有來自內心的感謝與尊重。



風徐徐的吹過,木麻黃的枝葉隨風擺動,在木麻黃行道樹下的公路,軍車緩緩行駛而過,「戰地」、「前線」是台灣人眼中的金門,但是掩蓋在這樣刻板印象下的金門,是一個樸實、自然、歷史悠遠且文風鼎盛的地方。       

                                                            

打開金門的歷史,很難令人不為她心傷。是因為地理的特性,還是歷史的宿命,金門跟福建廈門僅隔著一水相望,短短的隔離功能讓她成為許多朝代退守的地方。明朝鄭成功最初是以金門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後來這裡更成為國軍退守的基地。鄭成功大舉砍樹造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攻打荷蘭人,進而光復台澎,但是金門的土地卻因此缺少植被,飛沙走石,耕種不易;國民政府以金門為反共復國的前哨,卻帶給金門連天的戰火。朝代的轉換都在金門烙下傷痕。



深入的走入金門,很難不為她癡迷。走在金門傳統聚落中,紅磚、紅瓦加上燕尾、馬背的屋脊,這裡屬於閩南文化的區域。走著走著彎入一間民家,在牆壁上赫然發現斗大的「服從最高領袖」、「完成反共大業」的標語,金門這個國共交戰的最後戰場,代表了那段內戰的歲月,也確定兩岸對峙的局勢。在聚落中,錯落著幾間南洋式的兩樓洋房,當初歐洲列強到亞洲殖民,殖民地開發的人力需求,及活絡的商業活動,吸引中國東南沿海各省人民到南洋謀生,在南洋經商成功的金門人就回到故鄉,興建了西洋式的建築,也是光宗耀祖的象徵。閩南的建築、西洋式的洋房、軍事的工事,這個蕞爾小島就像是歷史的縮影。



細細的品味金門,更覺得要珍惜她。金門的聚落有一個特色,是由一個姓氏組成的單姓村,宗祠也就成為凝聚宗族力量的表徵,宗祠在聚落建築配置中,可看出宗法倫理在聚落中的具體實踐。聚落中有個禁忌叫「宮前祖厝後」,就是在廟的前面、宗祠的後面不能蓋房子,因此宗祠往往退居到聚落的至高點,即使在平地,民宅的高度都不可以超過宗祠,來突顯宗祠的尊貴。

                                                                

聚落也反映著先民順應天地的智慧,在聚落的低漥處會挖個池子,排水的設計會順著坡度排入水池,水池可以養殖魚類同時也有風水上的功能,在珠山這個聚落就有個「四水歸塘穴」的風水池;聚落的建造也是因地制宜,在瓊林,房子下層用本地的花崗岩疊砌而成,上層牆面用磚塊及碎瓦片砌成,運用便宜的建材,卻能兼顧美學及實用的功能。雖然金門與台灣都是閩南文化傳播的區域,跟台灣三合院的建築形式不同,金門的建築像是個圖章,中間有天井,建築的裝飾如彩繪、泥塑、雕刻、壁飾都有它的特色。



靜靜的聆聽金門,會聽到風以外的聲音。在金門鳥會李慶豐老師的帶領下,對鳥類不熟悉的我才知道,賞鳥除了「看」鳥之外,「聽」鳥的聲音也很重要。金門是鳥友眼中的天堂,由於位在大陸弧形沿岸的中央,金門成為鳥類遷徙的中繼站,鳥況跟台灣有些不同,像是冬候鳥的鸕鶿、夏候鳥的栗喉蜂虎,因為金門有樹林、灌叢、濕地、農田、沙岸、岩岸,提供鳥類多樣的棲息覓食空間。



慢慢的體驗金門,會愛上金門。金門有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建築之美、也有軍事特色,這麼短短的篇幅道不盡金門的美...



但是,越是喜愛金門,越為她的未來憂心。民國45年,為適應戰時需要、統一戰地軍政指揮,將金門劃為戰地政務實驗區,一直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這段軍管時期雖然限制了金門的發展,卻也讓金門的生態、建築與文化沒有消失在現代化的洪流中。民國82年開放觀光後,掙開軍事桎梏的金門,邁出快速開發建設的腳步,觀光人潮帶來可觀的商機,也潛藏著危機,許多因應觀光的建設更是令人憂心,到底主政者的思維是不是有遠見?

         



像是將金門最大的溪流浯江溪加蓋做成停車場,學台灣將溪流變成地下排水溝,這個停車場平常又停多少的車輛呢?失去的是河川景觀、生態與人們對溪流原始的記憶。在莒光湖做了賞鳥的水泥構造物,說是有賞鳥功能,但是隔離的綠帶都消失了,水岸都是水泥化,湖域面積也大大縮小,沒有鳥類棲息覓食的場所,鳥類不來,又怎麼賞鳥呢?還有環保公園,將金門所有的風獅爺模仿一尊,放在縮小的金門地圖上,風獅爺有它在聚落中的文化意涵,而且如果觀光客都拉到環保公園看風獅爺,而不走進聚落裡面,又如何活化聚落呢?不過,環保公園完工多年至今尚未使用,因為在驗收之前,一個颱風讓最大尊至少20公尺高的風獅爺基座不穩,產生裂縫。

        



除了建設的迷思與建設內涵的疑慮外,觀光資源維護與保存也是金門維持觀光產業的關鍵,像現在對於傳統閩南式聚落保存、維護的工作是比較獲得肯定,但是還是有不盡理想的部分。在聚落的整建工程中,沒有將原來路上的鋪面刨起來,造成道路比民宅還要高的情形,水就排不出去;而且新的鋪面常用不透水的鋪面,阻礙地下水的補充。在建築物的修復上,金門國家公園與縣政府都有補助傳統建築整修,國家公園現在的兩種補助的方式,一種是補助上限150萬,其他屋主自付,一種是設定地上權30年給國家公園管理,國家公園全額補助。我們拜訪一位蔡老師的家,裝飾精美、雕刻細緻,就像個藝術品,最讓他擔心的是如果房子整修的話,工匠的技藝以及能不能維持原有的古風;另外一位黃伯伯,則因為房子產權是同共持有,其他持有者人在南洋,看著這棟百年以上建築殘破的屋頂,不知還能經過幾年風雨的吹襲。聚落的整建與保存現在廣泛的被重視,也是金門最珍貴的資產,更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聚落活化,將觀光產業引入,人口不外流,聚落才有生機。

         



自然的生態環境同樣也是金門重要的觀光資源,但是生態保護在金門是個弱勢的聲音。李慶豐老師跟我說,他賞鳥十多年,鳥況一年不如一年,棲地環境破壞的情形很嚴重。一些指標性的物種,像四億年前的古生物「鱟」、及稀有的水獺,也都面臨同樣的困境。當大家都說金門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現在這些資源正漸漸消失,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說法,常常是淪為口號。



 b                                                         

從整個歷史脈絡看金門,她常常是身不由己,當軍事的種種管制減少後,金門人有更大的空間可以主導自己的未來。去年開放金馬小三通,似乎為金門的未來帶來一線曙光,金門縣政府希望爭取更大的空間,擔任兩岸中繼站的功能,這個角色卻因兩岸政治局勢而充滿不確定性,到底金門如何以她本身島地的特色,找尋永續發展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