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核四再評估會議系列一~首度曝光 | 環境資訊中心

記錄核四再評估會議系列一~首度曝光

2000年09月25日
作者:廖雲章(立報記者)

核四的存廢問題,是新政府就定位以來所面對的挑戰中最棘手的一個。「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是新政府面對各方爭議之下,允諾以四個月的時間,由經濟部長召集各方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代表組成評估委員會,18位來自產官學界及民意的代表,從不同的社會層面,重新評估是否興建核四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6月16日第一次的評估會議開始,不少關心核四議題的環保團體與民眾卻發現這個評估會議原來是不公開的,不對民眾公開,媒體也被謝絕門外。

6月23日,數個民間宗教團體與立法委員聯合召開記者會,要求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必須公開會議資訊,事關全體民眾的安全與福祉,人民應該有「知的權利」,資訊不公開,人民如何得知「再評估」究竟是怎麼回事?

隔日,經濟部回應民間團體的訴求,同意自第三次評估委員會開始,開放同步轉播。

6月30日,經濟部禮堂正前方擺著一架電視機,同步轉播第一會議室再評估會議的一舉一動。

6點30分,主席--經濟部長林信義透過麥克風宣佈評估會議即將開始,請還在吃便當的委員們加緊動作。林信義首先報告,為了回應公開評估過程的要求,從現在開始,每一位委員的發言都將透過同步轉播傳遞到禮堂及第二會議室(記者室)公諸大眾。

會議的第一案是根據上週的結論所決定,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執行秘書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評估委員王榮德發言,表示今天剛好有二位研究德國核能發展的專家到場,建議請二位專家報告德國的廢核經驗。委員李敏則認為不應破例,除非全體委員同意。張國龍教授也聲援支持讓二位專家報告,一時間會場吵了起來,主席林信義從便當中抬起頭來,還來不及嚥下嘴裡的晚餐,表示要全體委員舉手表決,結果9票對9票,林信義尷尬的表示既然是同燈同分,專家又已經在現場,因此當下裁示同意讓專家各報告5分鐘。

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指出,台灣自產能源不足,97%仰賴進口,對進口能源依存度年年提高,美國因自產能源豐富,天然氣發電與核能發電成本相差無幾,政策上無核能發展的需求。他並提出87年全國能源會議的資料,解釋能源結構調整與CO2減量的分析;在經濟成長與電力消費的部分,陳昭義指出目前估計至民國103年,在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之下,即便加強電力需求管理,降低電力需求,仍無法避免用電量的增加。在報告「我國電力供應面臨問題」時,陳昭義表示即使未來民營電廠得以如期運轉,則電力備用容量或許可以稍為紓解,達到20%的標準,「但若核四機組無法續建,則系統備用容量率於96年將下降為13.6%。」他更提出,區域電力供需失衡,北部地區供電能力不足,仰賴「南電北送」,是電力系統安全與穩定的隱憂,也是「729與921兩次大規模停電的主因」。(原來921停電不是因為地震啊!)

接下來的報告由也是評估委員的王塗發教授發表石化產業消費的能源比。王塗發以統計數據指出,台灣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都用在只佔全體國民生產毛額7%的石化產業,能源使用沒有效率。他以OECD國家為例,自1995年開始,能源使用減少,並積極開發再生能源,德國的風能發電自1995年開始供電,且成本比核能低;而英國的風能發電從1990到1995年每年都以倍數成長。

經過票選、主席裁示同意的「專家」--德國Bielefeld大學科技社會學博士胡湘玲發表「終止核能使用-在德國」的報告,胡湘玲介紹德國在1998年由於國內政黨輪替所造成「終止核能使用」的政策過程,以及當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的對策。胡湘玲表示,再生能源的研發得以讓人民有選擇不用核電的權利,在德國,透過市場機制,有機會讓核能從電力市場被淘汰,核能的存廢可以透過公眾論述、選擇,而非只能經由專家決策。

評估委員中鋼董事長王鍾渝質疑胡湘玲報告的用詞,包括太陽能所需的空間很大,而生產的能源並不多,台灣的太陽能不夠,穩定性是電力生產的重要考量,再生能源推動很困難;此外,他對胡湘玲報告中指出,德國通過的「再生能源法」規定大型電力集團必須以每度99芬尼(100芬尼=1馬克=?新台幣)的電價向地方再生能源電廠買電感到相當不可思議,「一度電如果要15塊錢,台灣的產業界根本活不下去!」委員之一張國龍教授反駁王鍾渝的說法,王塗發也表示以核四抑制CO2排放無異飲鴆止渴。

面對排山倒海的意見,胡湘玲解釋因為時間限制無法完整報告,簡單來說,要不要核能,如同我們究竟是要選擇代表「過去」的能源,還是「未來」的能源?評估委員梁啟源提出,再生能源若要取代核能,再怎麼努力研發也只能達到十分之一,核能在德國電力供應占了31%,而再生能源在過去十年間卻只成長了3倍,要全面取代核能並不容易。他認為除了再生能源以外,還必須有其他的能源,比如核能。王榮德則以OECD國家為例,表示在21個先進國家中,除了日本、韓國,其他國家已經放棄核能發展,核能已非大部分先進國家的趨勢。

評估委員廖本達發言指出,各國的天然與地理、經濟條件各不相同,因此政策可以參考,但不能當作決策的依據。王塗發表示,根據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預估到2020年可以提供全球20%的能源使用量。代理評估委員謝啟大出席的周美惠教授以其旅居德國多年的經驗,提出德國太陽能開發已達相當進步的階段,除了省能,用地不大、住家屋頂即可裝置,晴天吸熱、雨天吸光,並可儲存,她呼籲應該儘速引進:「太陽能有光明的未來。」

評估委員之一--環保署長林俊義第一次發言,他語氣激動地表示,從討論以來一直聽不到替代方案,似乎只停留在沒有核四的危機中,而從不考慮從節約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積極推動。他更抨擊陳昭義報告書中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的獎勵補助是「慷納稅人之慨」。

評估委員夏德鈺--原能會主委說,石化燃料的有限性,各種能源應該互補,各國都希望以適當的配比發展經濟,台灣也應該針對本身的環境條件設計研究適合本土的能源配比。

施信民教授認為,台灣可用的再生能源相當豐富,只是缺乏推廣,尤其缺乏投資,歐洲許多國家之所以放棄核能發展,一方面是因為核廢料難以處理,一方面是以再生能源作為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施信民說,核電的存在對再生能源的開發會造成阻礙,再生能源普遍推廣使用後,價格自然會下降。

台北縣長蘇貞昌發言時表示,由於之前的討論太專業,有些部分他無法回應,不過,作為台北縣的大家長,核一、核二已經在台北縣,核四又要蓋,密集度實在太高,因此,他實在很難同意興建核四。

討論開始進入各自表述的階段,主席林信義負責串場、維持發言秩序,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評估委員們熱烈地進行著攻防戰。會議室大型的時鐘一分一秒地閃著,晚間10點28分,林信義終於按下麥克風,中止發言,並嘗試為當天的評估會議作出結論:「經常且持續地宣導節約能源、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研發」

然而,主席的結論顯然無法代表「共識」。林俊義要求提出「具體」措施,比如德國的「再生能源法」;遲到的謝啟大則建議各小組個別作結論,正反並呈之後再討論,以免結論過於空泛。為了結論,18位委員又展開了冗長的爭辯。到了最後,大家唯一都同意的「共識」是,下個禮拜五晚上六點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