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的東沙海岸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颱風後的東沙海岸

2006年09月10日
作者:余澄堉(內政部營建署)

沙灘上糾結的刺絲走在珍珠颱風肆虐後的東沙島海岸,被刮去一層皮肉的沙灘敷上滿滿的海草,但仍掩飾不了滿目瘡痍-扭曲的刺絲和半截的軌條砦(反登陸樁)。南海的湧浪不斷衝向海岸,淘去原本白淨的海沙,逕自留下瓶瓶罐罐和一隻來自墾丁某飯店的拖鞋,原來海洋的忍耐也有限度。細看這些瓶罐中有日本製、南韓製、印尼製、越南製、美國製、中國製、菲律賓製的,還有一個德國製造的求生燈(希望它的主人平安無事),果真海洋無國界!西南風不斷叨絮,夾雜著沙屑打在臉龐,是叮嚀?是抱怨?還是驅趕我這個不速之客?

就在暗忖思索的當下,海草堆上反射出一道光。細看原來是艘「葡萄牙戰艦」。這不是船難、當然也不是入侵事件,原來是俗稱「葡萄牙戰艦(Portuguese man-of-war)」的僧帽水母擱淺了。長長的觸手糾結成團,看來早已束手,潛藏的刺絲胞功能是否依舊?隨波逐流的水母在這場風暴中,似乎也被逐出大海?還是大海想藉這只「藍瓶」捎來某種訊息?我不知道。

擱淺在東沙島海灘的僧帽水母,俗稱「葡萄牙戰艦」僧帽水母外露水面的浮囊體,看似一頂僧帽,所以被稱為「僧帽水母」。這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水母,浮囊直徑可達10公分,漂浮水面宛如一座縮小版的葡萄牙戰艦滿帆航行,觸手可達30公分以上。浮囊呈青藍色,所以也被稱為「藍瓶水母(blue bottle)」。亮麗的外表總是隱含著危機,牠具有溶血致死性毒素,就算擱淺在海灘一段時間,依然可藉由刺絲胞發射致命的的毒素,不可不慎。

本文轉載自台灣的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