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蘭陽溪流靜靜流過……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讓蘭陽溪流靜靜流過……

2006年09月26日
作者:廖學誠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今年夏天雪山隧道通車後,大量遊客湧入宜蘭地區,由於適逢暑假期間,因此宜蘭周遭的野溪遂成為遊客休閒遊憩、玩水沖涼的好地方。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眾多遊客的湧入,對野溪旁的原鄉部落而言,嚴峻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以大同鄉的松羅溪為例,去年7、8月間遊客人數約為1萬2千餘人,今年則劇增至2萬5千餘人,足足成長1倍。這些都是因為雪隧通車後交通便利所帶來的效應。遊客的增加不只是在松羅溪而已,大同及南澳鄉許多其他的野溪亦復如是,尤其是星期假日時更是人滿為患。造成的影響,包括了許多層面。

首先,是對社區環境的衝擊,垃圾是最大的問題。社區附近溪流兩側隨處可見被遊客丟棄的保特瓶、塑膠袋,而烤肉過後的炭渣及油污亦遍佈滿地。這些垃圾除了造成社區環境髒亂,滋生蚊蟲衍生衛生問題外,當豪雨來臨時更隨著雨水流入河川中,影響到溪流水質及排水功能,對水中魚蝦的生存造成莫大威脅。

除了垃圾問題,四輪傳動的越野吉普車亦是另一環境隱憂。週末時,南澳南溪及梵梵溪河床上擠滿了越野吉普車,他們在此露營泡湯外,部份車族有時亦會溯溪而上,享受水上驅車的快感與樂趣。吉普車的衝撞與碾壓,不僅破壞溪流生態,更造成河川地貌的改變,影響生物的棲息環境。

其次,是對社區生活的衝擊,尤其是在居家安寧及交通安全面向上。部份原鄉部落設有外環道路,遊客驅車而來時可繞道而行,避免社區直接受到衝擊,不過仍有許多部落被交通幹道貫穿而過,金洋及寒溪部落即是典型例子。遊客車輛數目的增加及速度的增快,嚴重威脅部落的居住品質,尤其是部份遊客喜好夜晚進駐紮營,更讓部落不得安寧,人車喧囂、營火通明,嚴重干擾到部落原有的作息。

弔詭的是,人潮的湧入並未為部落帶來明顯地經濟效益,絕大部份遊客的吃喝住宿均是在外地消費,能留在部落的是微乎其微。當然,此種現象部份原因與部落自身能力密切相關,許多旅遊產業及規劃措施尚未完備,而資金短缺、技術不足及地權糾紛等更是關鍵。

顯然部落根本都未作好準備去因應人潮的湧入,不論是在環境、社會及經濟面向上,但這些衝擊並未因此而減緩,反而有日益加劇之勢。

溪流是公共財,溪流環境的破壞是典型的「公有地的悲劇」,這悲劇不僅造成遊憩品質的降低,更不幸的是,這悲劇竟由弱勢的原鄉部落來承擔。正是所謂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原鄉部落因緊鄰清澈溪流而遭殃,這完全不符合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

有鑑於此,筆者建議政府應積極介入,改善原住民目前所面臨的困境。短期而言,為了維護溪流生態及環境整潔,並提高遊憩的品質及效益,政府單位應專款補助,讓當地社區參與溪流巡護及環境整理工作,如此不僅可以創造部落的就業機會,更可以激發居民的愛鄉愛土之情。

長期而言,合法的管理機制才能永續經營,縣府及公所應研擬管理辦法及經營計畫,經議會或代表會議決通過後確實實施,也可考慮委由當地部落來協助執行,此管理機制在法規及財政上必須具有合法性及永續性,而回饋部落的經費使用亦應公開透明。

危機即是轉機,希望溪流的永續經營能解除部落所面臨的衝擊,並進一步地為部落發展開創出新的契機。

原刊於9月24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