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參與與法制並行 河川日精神成國際焦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在地參與與法制並行 河川日精神成國際焦點

2006年09月25日
本報訊(黃修文報導)

20多年以前,河川日只是40多名加拿大人為了讓當地溪流恢復潔淨的一個口號;經過多年的堅持,河川日已演變成全球性的運動。2006年的河川日,加拿大河川日創辦人馬克.安吉洛(Mark Angelo)博士應邀來台參加9月24日由水利署在宜蘭冬山河所舉辦的台灣河川日活動,並特別在9月22日與台灣提倡河川保育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們對話和交流。

這場由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所主辦的演講,也邀請到由華美環保協會陪同前來的羅柏塔.塞維琪(Roberta Savage)女士,塞維琪女士倡導河川水質監測而成立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這2位分別來自加拿大與美國的專家均是現今國際河川保育工作重要的領導者,他們與來自內湖、文山、板橋、萬華、南港等社區大學,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環保團體共20多名代表,就河川保育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的討論。

安吉洛對於環保運動的擴展特別強調了3件事:其一是當地社群的行動最具影響力;其次是儘量結盟,不要無謂的排斥政府或者企業;最後是增進公眾對問題的真正了解,並對於媒體有專業的態度,不要提供過當或具有恐嚇性的訊息。塞維琪則強調法制完整性的重要,舉出1972年美國水質清淨法(Clean Water Act)通過後,政府花費了3,000-4,000億美元興建下水道工程,透過法規的強制性,可以避免行政當局因為下水道工程政績不明顯而怠慢的缺陷。順著這個問題,會中也討論到非法傾倒的問題,體認到除了法規本身外,也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執行面,否則都容易流於空談。安吉洛提到加拿大每年發表10大污染廠商的名單,給廠商施加改進的動力。另外對於台灣人口稠密所造成的環境壓力也有所討論,安吉洛強調在面對人口稠密的場景,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及,得要有計畫的長期進行。

不過,令台灣的環保團體最感興趣的問題,莫過於河川日活動何以能從小型的活動成為國際性的運動,並且如何自河川日的一日活動中,長期持續其成效。針對這個問題,安吉洛反而強調在地民眾的重要性,他認為成功的關鍵正是在地民眾引發了加拿大各大小河川附近的居民自發舉辦河川日,促使各級政府紛紛投入。由於在地的活動真正的建立了價值,之後國際化的推廣也才有可能,活動的持續性也才能夠建立。在另一方面,於活動的宣傳部分,協力廠商和參與團體的表揚也都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