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建地方知識團隊,解放由上而下的宰制過程
自2002年起,由社區大學所發展出來的河川巡守,漸次擴展到全台各地,尤以北部眾多單位聯合組成的淡水河守護聯盟為最,參與團體各自認養某個河段,共同守護淡水河流域,亦廣受各界的重視。遂於2006全國河川NGO會議中,邀請各社區大學及民間團體共同推動,繪製各地的流域守護地圖,並結合地理資訊科技,透過資料的分類與圖層的切割,整合各面向的圖資地圖,以達到資訊交流與普及的最佳化。
因此,本計畫不僅佈建地方學GIS,還要佈建環境議題知識團隊。透過該地方團隊,以強化社區居民對地方自然與人文環境議題的了解,並且深化社區的地方學知識,進而解放政府或財團對居民那種由上而下的宰制結構。
導入地理資訊圖層,突破環境資訊不對稱困境
的確,在地居民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常會面臨資訊不對稱與數位落差之困境,這光靠硬體方案、軟體方案是無法順利解決的,這還需要資訊內容方案與知識團隊方案。然而,對地方的環境公共議題需要充分的空間性資訊,不論是自然或是人文環境,如能以空間圖像方式進行思辨,將有助於公民理解環境公共議題的地方知識,而地理資訊圖層正可扮演此角色。
政府各部會已經投入大量經費建置各種大尺度的地理資訊圖層。不論是署保署新近發展的居家環境資料庫,提供民眾輸入地址,就能展現居家附近的空、水、廢棄物、有毒物質……等相關資料,或是農委會、營建署,分別建立的國土敏感地區的土石流通報與地圖,或是藉由即時衛星影像做為國土破壞的比對與判讀的影像資料庫等,這些對於政府各項政策的輔助或執行,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但是,這些圖層不是控管在政府機關中,就是隱藏在學術單位中,一般社區公民或民間團體是很難取得的。除此之外,這些多是大空間尺度的地理資訊圖層,很少是小空間尺度的地理資訊圖層,對於社區在地環境問題的解決,幫助有限。
因此,如能將這些大空間尺度的地理資訊圖層導入至地方的社區中,而社區居民則可自行繪製小空間尺度的地理資訊圖層,這將是本計畫的重點任務。
導入地理資訊科技,強化社區的環境決策能力
在推展經驗中,我們發現環境公共議題的公民參與,需要從地方開始,更需要跨社區的整合,這些自然與人文的環境議題資訊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對環境問題提出整體的解決方案,以採取有效行動。因此,有必要導入現代的空間資訊科技。
地圖繪製雖然看似專業,但卻是引導繪圖者觀察與認識環境的一項重要工具,也是國中小學的童軍訓練,或戶外課程當中被納入課程的原因之一。因此,地圖繪製也成為許多民間團體投入重塑人與自然或文化環境之間連結的工作重點。例如,步道地圖、生活地圖、綠色地圖、部落地圖、文化地圖……等。不同的團體,各自以從不同角度投入不同的地圖繪製工作上。
這些空間資訊科技,包括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遙感探測系統(Remote Sensing System,簡稱RSS)。本專案將導入GIS、GPS、RSS這些地理資訊科技,以促進社區居民的地圖繪製(mapping)能力,並且強化在地的環境決策能力。
整體解決方案
因此,本計畫擬結合民間團體與社區大學,佈建「地方學GIS暨環境議題知識團隊」,導入空間資訊科技,將環境議題資訊空間化,以解決公民參與的資訊不對稱,與數位落差之困境。如此,不僅可提升社區公民對環境公共議題的解讀與理解,更可促進地方學的發展。透過賦能(enabling)與賦權(empowering),不僅可建構公民的地方理解與知識,更可進一步強化公民的參與及行動,具體捍衛公民環境權,進而落實社區大學運動的根本精神——「解放知識、改造社會」。
本計畫宗旨
從社區由下而上佈建地方學GIS與環境議題知識團隊,有效組織自然與人文之環境議題知識,縮減資訊內容與技術之數位落差,以提升公民參與並推動社區改造,促進地方學、流域學、台灣學之發展。
(1)結合民間團體與社區大學佈建地方學GIS與環境議題知識團隊。
(2)於流域陸續選擇單項環境公共議題進行議題資訊空間化與展示。
(3)提升社區公民對自然及人文環境之公共議題知識的解讀與理解。
(4)促進地方學整合並落實社區大學的解放知識與改造社會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