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秋之頌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蘭嶼‧秋之頌

2006年10月06日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錦彪(公共電視記者)

曬魚竿上的飛魚當飛魚乾從魚架上收起,秋天的蘭嶼,是一幅怎樣的景象?當拼板舟從捕魚轉變為載遊客,對船主與遊客來說,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於是我們來到蘭嶼,看看蘭嶼秋天時的另一種表情。

告別了屬於飛魚的夏天,秋天的蘭嶼有些涼意。岸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幾艘拼板舟,曬魚竿上也不再有飛魚的身影。這是適合上山開墾的季節。風起了,燒墾田地的火一不小心蔓延到草原,青青草原燃燒了一整夜。這是秋天的第一把火,也是季節交替時司空見慣的景象,滿山餘燼只為了鋪陳明年春天百合花的盛開。就在這樣的季節,古老的情歌在美麗的島嶼上輕輕傳唱,迎接漂洋過海而來的朋友。

親愛的朋友,歡迎你來到秋天的蘭嶼,不管你是坐船、坐飛機、還是作夢過來,希望你有一個美好的旅程…

台東縣政府與蘭嶼山海文化保育協會在九月底舉辦了一個特別的體驗營─ ─「秋之嶼」,想要給台灣遊客一個新的體驗,也讓蘭嶼的年輕人與耆老有大顯身手的機會。

蘭嶼的秋天          秋之嶼2006蘭嶼文化生態體驗營        秋之嶼2006蘭嶼文化生態體驗營1

蘭嶼的遊客量這些年來逐漸成長,民宿也迅速地增加,每年夏天觀光客一批一批湧上小島,平均每年到蘭嶼的觀光客在四萬到五萬之間。但是大多數旅行團的遊客來蘭嶼只是一天甚至半天的行程,其中又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暈船暈車,根本談不上認識真正的蘭嶼。對於大部分蘭嶼人來說,這種速食的旅遊行程對當地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擾,對於當地居民的生計也沒有太大幫助,遊客帶來的垃圾等污染,對於島嶼的生態環境更帶來很大的壓力。這些年來,許多蘭嶼青年懷著夢想回鄉推動生態旅遊,希望能轉變現有粗糙的觀光模式,讓遊客能真正認識蘭嶼的文化。

蘇瑞清是蘭嶼資深的生態解說員,這幾年在蘭嶼推廣生態旅遊,不斷培訓新一代的蘭嶼人投入解說導覽的行列。在台電核廢料貯存場上班的阿祥,兩年前參加解說員的訓練,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島嶼。經過嚴格的考試,阿祥拿到解說員的認證資格,這是他今年第一次上場跟遊客介紹蘭嶼的生態與傳統文化。

蘭嶼資深生態解說員蘇瑞清           蘭嶼衛生所護士廖慧玲          蘭嶼的秋天是造舟的季節

除了阿祥之外,今年另一個新進的解說員是廖慧玲。她是蘭嶼衛生所的護士,平時守謢蘭嶼人的健康,現在也加入守謢蘭嶼生態文化的行列。阿祥跟慧玲花了許多時間準備這次的解說,因為通過這次實地的解說才能算是真正出師。

這次活動也配合蘭嶼的歲時祭儀,讓遊客認識蘭嶼的造舟文化。在蘭嶼,秋天是造舟的季節,一艘拼板舟從上山砍伐木材,到接和船板,再到完成船身的雕繪,需要花四到六個月的時間。當新船完工落成,也正是隔年飛魚季將開始的時候。

作為海洋民族,船是蘭嶼文化的基腳。不論是森林的經營、芋頭田的文化、祭典活動、船團組織等等,都跟造舟活動息息相關。從船的建造、落成到下水試航,有一套相當繁瑣的過程,大船下水更是全島的盛事。但是近二十年來,小型機動船取代了拼板舟,傳統的造舟文化漸漸被遺落。

船是蘭嶼文化的基腳          下水試航          蘭嶼人造舟是為了出海捕魚

當年輕一輩對造舟的技藝越來越生疏,夏曼馬多博士決定打造自己的拼板舟。他是蘭嶼同年齡層中第一位建造拼板舟的成年男性。在遊客的面前,他緊張地訴說自己造舟的經驗。

在過去,蘭嶼人造舟是為了出海捕魚。當機動船取代拼板舟的功能後,造舟的目的又是什麼?或許,載客出航體驗拼板舟,可以提供另一個經濟上的出路。觀光導向的思維,是否能留住造舟文化本來的內涵,恐怕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晚上的重頭戲,就是安排遊客到各個達悟家庭作客,更貼近蘭嶼的家庭生活。為了表示待客應有的禮貌,阿祥的爸爸特別換上傳統服飾,用年輕時學習的日語歡迎遠道而來的訪客,唱著一首又一首蘭嶼古調。那天晚上在阿祥家作客的人,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個蘭嶼老人的謙卑、善良和熱情。所謂的文化,不就是真正的生活和這些美好的品德嗎?但是這些美好的品德,在所謂的先進文明中還有誰重視呢?

安排遊客到各個達悟家庭作客         夏曼馬多博士緊張地訴說自己造舟的經驗         每年過境蘭嶼的上萬名遊客中,誰真正記得蘭嶼

遊客離開了,阿祥跟爸爸還是過著一樣的生活。在每年過境蘭嶼的上萬名遊客中,誰真正記得蘭嶼,誰還會記得蘭嶼老人真摯的笑容?

再見了,再見了!就像飛魚在春天到來,候鳥在秋天停駐。別忘了明年再回來,不管你是坐船、坐飛機,還是作夢….

蘭嶼的草原採訪側記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跟蘭嶼山海文化保育協會舉辦的生態旅遊營隊,今年第一次在秋季舉辦,主題是這個季節的造舟與漁獵文化。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可以看見主辦單位嚴謹的態度,以及所有工作人員與當地解說員疼惜蘭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