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許未來一片自然淨土?珍愛環境 從小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如何許未來一片自然淨土?珍愛環境 從小開始

2006年10月12日
本報訊(倪宏坤報導)

Dr. James Pease 什麼樣的人比較樂於從事環境保育?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放下賺錢的機會,讓自己的土地參與環境復育?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管理學系教授詹姆斯.匹斯(James Pease)說,是那些小時候就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們。根據匹斯的研究,小時候花愈多時間在田野裡打獵、釣魚、採集、親近並體驗自然的人們,長大以後會主動參與環保活動,並尊重環保專家們的意見。以美國「溼地復育計畫」為例,許多人曾批評聯邦政府對這計畫的補貼只能吸引到退休人士參與;但他們卻發現,從小就親近自然、與野生動物為伍的人們,會願意在他們壯年的時候就全心參與,一心只為了使環境更加美好。

這是10月11日由營建署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協辦、營建署署長李武雄主持的「保護區與自然資源管理講座」中,匹斯闡述幼年環境教育的重要。當代有名的生物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提出了「親生命假說」(biophilia),主張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樂於親近是天生的;但匹斯說,引發營建署保護區與自然資源管理講座出對環境真正友善的具體行為,後天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他曾對農夫們發出問卷,詢問他們對野生動物的看法,發現對野生動物較喜愛的農夫們,在農地管理上也會反映出他們的理念:農地面積可能不大、喜歡保留些原生的地形水文給動物們、不那麼在意農地的營收等,這些農夫們在小時候都有多采多姿的親近自然經驗,也喜愛閱讀自然書籍;但對於野生動物較沒有心思的農夫們,在經營農地上比較機械化、也會將自己看作以賺錢為目的的全職農夫。

匹斯強調,對於孩童的自然教育,是決定我們將來擁有什麼環境的關鍵。如果我們愈願意帶孩子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將來也愈有機會享有美好的棲地。根據目前的調查,現今的美國孩子超過1/4的時間都在電視機前面,真正走出戶外的時間不到1%;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受到傷害,但匹斯說,讓孩子們探索自然,所收到的好處會遠遠大過他們可能受到的傷害。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蕭淑碧也說,孩子的成長期是塑成人格的重要關鍵,如果可以在這時候開啟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心思,對他們的影響會是一生之久。

營建署保護區與自然資源管理講座1匹斯教授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邀請,來台灣客座1個月,並於各地舉辦演講。匹斯教授十多年來深耕於國際間的環境教育研究發展,曾在俄羅斯、巴西、哥斯大黎加及夏威夷等地參與自然地區服務學習計畫(service learning projects),也曾參訪中國大陸,國際經驗相當豐富。他相信在教育理念與親近自然的推廣下,未來民眾接觸自然環境的需求必會增加,不論是歐美或是台灣,相關單位如何規劃讓民眾參與、體驗大自然,以及如何設計環境教育素材,進而成為保護區的志工,都會是重要的課題。雖然民眾普遍以為台灣的自然環境所剩不多,但營建署公園組副組長曾偉宏表示,台灣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比例不低,在管理上也常向歐美比較學習,許多民間的休閒農場也很有保護環境的概念,值得多多推廣。